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位于黄河下游的鲁西平原,充足的水源、独特的土壤、适宜的气候使这里成了我国著名的葫芦之乡。东昌府的葫芦表面光洁、润滑、肉质肥厚,色泽优雅,非常适宜进行雕刻加工。
据当地文献记载,东昌葫芦雕刻在宋代就已经很流行。明清时期,东昌府濒临京杭大运河,是鲁西的经济、政治、文化枢纽,商贾云集,繁盛一时。当时的雕刻葫芦曾一度是运河两岸农家生产的重要商品,随运河远销全国各地。
东昌葫芦雕刻在制作上基本可分为三道工序:
第一道工序是摘下葫芦,先放在锅中煮,然后堆放在一起发酵,去掉表层青皮,使其颜色变黄。
第二道工序就是雕刻。一般雕刻葫芦的技法是“刻”或“片”,都是在葫芦表面做文章;而东昌葫芦雕刻最成功之处在于借鉴了镂雕技法,将构图以外的空白部分镂空,透刻上折线纹、如意纹、古钱纹等各式花纹。这不仅改善了葫芦的透气传声性能,也增强了葫芦的整体审美效果。
第三道工序是上色。先用锅底灰或麦秸灰与棉油或豆油搅拌均匀,加入色料,抹在雕有图案的葫芦上;然后用布把葫芦表面的灰擦掉,留在图案凹槽的色料会使图案更加清晰逼真,且永不褪色。
东昌葫芦雕刻,于方寸之间雕梁画栋、尽现人世百态;于文化积淀之中,尽显个性风采。它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发展,已成为中国葫芦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在遵循传统的背后,是人们追求吉祥、向往美好的心理。也正是基于这种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才没有像其他一些民间工艺自生自灭;而是承载着中国文化传统的审美观、理想情趣和精神追求流传至今,成为文化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
传承现状,忧患中蕴含希望
在被称作民间工艺品之前,葫芦雕刻一直被人们叫做“玩意儿”。它和许多民间手工艺一样,是以贫苦手艺人走街串巷讨生计的方式存在并延续下来的。手艺人大多文化水平不高,甚至大字不识;但他们生在民间,身边是取之不尽的社会题材,可以赋予“玩意儿”深厚的人性与独特的个性,不仅给人们带来把玩的快乐,还积淀了丰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文革”时期,东昌葫芦雕刻被列为“四旧”而逐渐衰落。改革开放以来,东昌葫芦雕刻面临着一种喜忧参半的局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精神两方面的需求渐趋多元,葫芦作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喜庆装饰物,重新受到老百姓的喜爱;同时,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葫芦也越来越引起外国友人的兴趣。这些都使葫芦的需求日益旺盛,市场前景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