潢南道人制益藩王琴明
现藏天津博物馆。
明万历七年(1579),长 124.2厘米、肩宽19厘米、尾宽13.2厘米。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其制作工艺极为复杂,主要包括:选材、制作、槽腹、髹漆、退光、缀徽、上弦等近三百道工序,大约要2-3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明代宗室造琴甚多,据《琴学丛书》记载:明代宁王、衡王、益王、潞王皆斫琴。潞王琴最多,益王次之,宁王、衡王最少。
天津博物馆藏传世明代益王琴。其通长124.2厘米,肩宽19厘米,尾宽13.2厘米。该琴为仲尼式,桐木质,鹿角灰胎,髹黑漆,琴面呈小蛇腹断纹及冰断纹;形制修长,平首,腰作小型内收半月形,宽肩与内收狭尾,七弦,13个蚌徽(徽是古琴上弹奏泛音时的位置标志),琴背有七个象牙琴轸,两个木质雁足(调节琴松紧、控制音高的附件),长方形龙池凤沼(即出音孔)。龙池腹内刻楷书铭“大明万历七年(1579)岁次乙卯冬之吉”,“益国湟南道人获古桐材雅制”;龙池上方刻行书“玉韵”,两侧分刻行书七言诗“圆润静芳铿玉韵”,“翕纯曒绛契韶音”;龙池下方刻圆形篆文印款“益藩雅制”和方形篆文印款“存诚养德”;风沼腹款“南昌琴士涂桂奉命按式监斫”。据上述铭款可知该琴为第四代益王--益宣王朱翊鈏所制。朱翊鈏号湟南道人,为明太祖九世孙。该琴保存完好,有完整的署款,琴面呈蛇腹断纹,音质极佳,至今尚可弹奏,是珍贵的传世明代藩王所制名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