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林
6月25日,被众说纷纭的上海宝龙春拍重点推出的徐悲鸿油画《九方皋》,从2000万元的起拍价一路飞涨,最终以8900万元落槌,而“买家”被证实是不久前在中国嘉德(微博)拍卖有限公司以1.26亿元买走李可染《韶山》的来自海南的藏家张振宇。此价一出,多名艺术圈内人士就纷纷质疑拍品的真伪。其真假暂不妄论,且谈由此引起了关于收藏的几点思考。
作品真伪是收藏的基础
作品的真对大艺术家而言,是基本的基本。作品的优对一般艺术工作者而言,是关键的关键。如果说,前者的作品即使不优也会有不少收藏家倾囊而购。而后者则必须足够优才会被收藏家眷顾。换言之,收藏上在对大艺术家作品真的基础上一定要有优的要求,否则”名家之作“便如“鸡肋”;一般艺术工作者作品的真于收藏则意义不大,其如果不具备超乎寻常的优,真则同假无异。
一般情况下,当我们评判某一作品真假时一定要有清晰、公认的标准,否则只能评优劣。比如,你我在判《九方皋》的真假时首先要自问,我见过徐悲鸿“开门真迹”的油画有几幅?否则,那你我也能评《九方皋》的艺术水准高低。
所以说,当你我没见过骡子时不要见了驴子就大喊:“好美的骡子啊”!这就真的成了十足的犟骡子,我说驴子是骡子,它就是骡子。这样的犟骡子只有自娱自乐、自我麻醉、自我欺骗了。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的收藏家、鉴定家在主观的旋涡里游戏,总是“觉得”这是齐白石作品,多厚重啊,“觉得”这幅《万山红遍》是李可染的真迹,根据印刷图录来判断王羲之的《兰亭序》不可能是假……如期情状,比比皆是。
之所以如此,与藏家的自信、眼拙、大脑不灵光有关系,也与藏家的欲望(捡漏、发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请问,我“觉得”依据从何而来?
艺术相通是不争的事实,艺术相异也是不争的事实。对国画精擅的研究者未必对油画过关,反之同样。
专业和感觉都很重要,坚信任何一方都不行。一切事物属性优劣的根源在于选择标准的是否正确!标准错,专业和感觉的对都无从谈起。
图录、记载有几分可信?
许多收藏家喜欢“来路清晰”的作品,尤其是对有着相关论著的作品更是信任陡增。图录、记载对作品真假仅是辅正而已,绝不是评判的全部。
面对争论,上海宝龙拍卖公司回应称,《九方皋》画作最早发表于1934年《美术生活》第七期(当时未注明画作是国画还是油画)。根据徐悲鸿之子徐伯阳记载,徐悲鸿以《九方皋》为题材作画前后有19次之多,其中包含油画《九方皋》。而此油画作品也是至今为止发现唯一有出版记录的存世《九方皋》油画。1935年11月13日,南宁《民国日报》“铜锣”副刊发表“《徐悲鸿先生画展》专刊”,刊载了对《九方皋》等多幅油画作品的多篇褒奖文字。
上海宝龙拍卖公司还引用了原载于1963年12月13日《文汇报》上画家、美术理论家徐焕如的文章,文中称,作品《九方皋》体现了徐先生热爱祖国、追求光明、反对黑暗专制,是我国早期油画的优秀之作,为我国油画历史画跨出了可贵的一步,它是我国本世纪30年代人物画创作十分衰微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油画从西欧大规模传到中国,并在中国生根以后所结出的最早的果实。”
鉴定界的某些人士喜欢说某某作品据某某书上记载,其风格“笔法非常具有特色,其点、捺、勾等都与众不同,比如其捺中锋圆、力度足,其勾圆润饱满,风神俊美、舒展开张等,如此云云。你看此幅作品显然不符合上述,故为假。滑稽!实在滑稽!什么是中锋圆、力度足?什么是风神俊美、舒展开张?是你我的主观理解吗?文字的混沌性为判断作品的真假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在科技相对落后的昨天,图录尤不可信。
任何事物都有阶段性,天才也是如此。并非每位大师的作品都好,并非每位大师不同阶段的作品都好。在收藏上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作品的鉴赏收藏要听从作品传递出的综合信息,瑕疵的存在并不能说明真假。有收藏家曰:“我认为这一笔该这样写、不该那样写,我认为如此大家不可能犯如此低级的错误。”试问,这一笔就应该跟你想象中的一样才算对吗?大家是相对的产物,大家也有提笔忘字、酩酊大醉、情绪失控的时候。
在收藏上,真正的九方皋与真正的千里马都需要。徐悲鸿先生的一生便是极好的诠释。总之,收藏需要综合考虑——是否为真迹,是否精品、是否是代表作等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