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信息获取的便捷和视野相应的开阔,各种文化艺术的表达进入多元呈现时期,艺术创作同样也表现出艺术本体多元的存在性。然而艺术审美的风,无论是刮西风,还是刮东风,也许总有它某个尘埃落定的时候。此次“2012全国中青年艺术家推荐展”100多件作品,有水墨、油画、版画、综合材料和雕塑等艺术表现形式,整体展示了对于“文化·家园”人文关怀主题的积极响应。综而观之,此次推荐展作品呈现艺术创作与艺术审美趋向的一致性,即呈现了全国部分中青年艺术家面对艺术多元风向的冷静思考与探索,无论是作品的表现形式语言还是可能生发的审美意味,都展示出某种尘埃落定后的清新与继承的趋势,回归艺术作品本体具有的抵达审美经验的愉悦和张力所在。日前,本版就本次推荐展作品的创作与审美趋势,以及当下中青年艺术家的艺术状态等问题,与著名画家、本次推荐展的学术主持人黄阿忠先生进行了访谈。
记者:阿忠先生,此次推荐展的作品总体情况与前次有什么不同,尤其是通过这些中青年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呈现,作为本次推荐展的学术主持,您有什么新的发现?包括他们各自表现形式的艺术探索精神以及审美趣味?
黄:我觉得这次推荐展所展出的作品,总体上比前两届推荐展作品的表达要来得平稳。这些中青年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对艺术的表现和艺术审美的趣味,有不同层面的反思,也有自己的艺术追求,作品明显少了当代艺术冲击的影响,渐渐地回归到了艺术本体的诉求,更成熟了。从全国送展作品的情况来看,我们对作品选得更精了,此次来稿共有一千多幅作品,入围一百多幅,包括获奖的,大概十分之一的比例吧。这次作品的题材和表现内容,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作品”,而是回归到最具文化发现和体会审美情趣的日常生活情态的表现,没有以往过分强调视觉冲击的“先锋”,在当下的艺术语境中,也许这些回归的作品恰恰充满了某种艺术探索的先锋性。
记者:我对展示的作品进行了观察,发现此次推荐的中青年艺术家大体以上海地域为多,似乎在凸显一种“立足上海,面向全国”的平台展示思维,同时我也注意到了本次推荐展艺委会的组成,他们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画家或艺术院校的掌门人。对于本次获奖的艺术家作品,您和评委们是怎样感受到这些中青年艺术家身上所蕴藏的潜力的?
黄:这个中青年艺术家推荐展,已经举办了七届,历年来都是在上海举行的。因为全国各地的送展作品路途遥远、不方便等因素,同时这个推荐展也不是“海选”性质,相对来说各地中青年艺术家作品来得不是很多,主要还是各地“学院派”中的中青年艺术家作品为主。生活、创作在上海地区的中青年艺术家因为地缘的便利,相对就比较集中了。但是,我们之所以举行这样的推荐展,给出这样的一个展示平台,就是期望我们的艺术创作更加繁荣。
确实如你所提到的,我们的艺委会阵容很强大,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院校或著名艺术家和评论家。对入围作品既做出艺术的选评,同时也更是对全国中青年艺术家艺术创作状态的关注。对此次获奖的艺术家作品,主要还是来自于他们身上对于艺术纯性的坚守,不是故弄玄虚,矫揉造作,而是踏踏实实、平稳地一步一步走着,你说这样的坚守,难道会不具有以后将爆发的艺术创作潜力吗?
记者:我发现本次推荐展的作品,不论是水墨抑或油画都有一种明显的趋向性,即继续朝着清新风格的美学向度靠近,在表现形式上,不少作品呈现出“破界”的意趣,水墨向油画的视觉效果进行现代意识的渗透,而油画似乎有继承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留欧前辈油画家当时探索的 “西画民族化”写意风格,然又不尽如此,更有一种轻盈地回归到艺术作品本体审美经验的愉悦。这是不是预示着经历各种思潮激荡的中国现当代美术,正在向某种新的美学可能尘埃落定?
黄:其实,虽然表现出各种互相渗透的现象,但各画种的主要特征与界限还是依然保持着。水墨画的表现既有现代意识的融汇,也有水墨画的传统笔墨个性特征。而油画同样如此,面对当下艺术语境的纷纷扬扬,一些中青年艺术家通过回望和寻找,融合当下的时代精神探索自我的艺术创作可能,并不是某种简单地继承前辈画家的风格,比如油画《禾城塔迹之五》看似颇有“西画民族化”的风格,但是它的准确、细致更多地蕴含了当代审美意识在其中。确实,现当代中国美术在不断向前寻求一种新的美学表现可能,但这只是一个发展过程的阶段,不会尘埃落定,而是呈现螺旋式的不断发展,将越走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