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二刚(南京书画院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
现在的美术教学,从小学到高中到大学、从孩子到家长到学校领导,对于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其实都很模糊。
如今文化课不好的学生,家长都让其去考美术院校,以为这是个成才的捷径。这种观念无形中已降低了美术院校的招牌,亦降低了教授的学术水平。某教授让儿子考美院,儿子说:你就这么瞧不起我的成绩么!美术院校给人的印象怎沦落如此?
中国画教学本应是一体化教学,须集诗、书、画、文、史、哲于一身,但这样的常识在当今竟成奢侈。学生在大学所求是一张文凭,而只看重文凭,一不留心就被虚假代替。有的学生以为有了文凭出来就是画家,其实画家路还很远。
学画,兴趣应是最大的动力。美术院校,应培养学生为兴趣而学、为思想而学。而现在学校最多只是为社会提供一美术职业而已。由于扩招,美院看似繁荣,实是盲目,几十个学生挤在一个教室“一锅煮”,优秀的也泡汤了。
徐悲鸿以西画改造中国画的尝试,作为个人行为是很了不起的,但建国六十多年来成了美术教学的一种模式,就可悲了。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仅是形而下的“能材”。有人戏称中央美术学院[微博]已变为中央美术技术学院了。而学院宣称的是要培养精英能才,却不知何为“精英”。
因此,重新找回中国画的本体是必要的。由科班出来的画家,凡是画得好的,基本上都是背叛或改变了原来美院所教的一套模式,重新调整路数,凭自已的悟性走出来的。
除了学校扩招,名画家或专业美术机构也为效益不断办“美术高研班”,各地基层的画家为了镀金,不惜破费报名,然后都神通广大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什么要画画、怎么画,这样的问题很少有人去思考了。“聪明”的学生想的都是“工夫在画外”,怎样去找关系,走后门。这不能不说与师德也有关系。
而教学的问题恰恰又是与美术界的大环境分不开的。诸种弊端,不说也罢。具体到个人,如果今天真有文艺青年坐得住冷板凳,多问几个为什么,多下一点呆工夫,让一着、退一步,其实是大聪明人。一张纸就是一个宇宙,发迹与不发迹不是当下考虑的。
我们已浪费了太多的时间,走了太多弯路。如果一千人中有一百个是明白的,那么只有一两个能做到就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