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旅居美国多年的艺术家,他在西方多元文化的环境中始终保持着中国传统的人文关怀,他的作品将西方油画的材料、技法与东方工笔画的笔触和意境相结合,在大洋彼岸引起了广泛关注,他就是从湖南出发、于海外发展的艺术家王春。
东西方文化的和谐共融
初看王春的作品,便能感受到他扎实的基本功,这与他多年的学院教育背景密不可分。难能可贵的是,王春能够在深厚的绘画基础上辅以当代观念,将旅居海外的所见所想与中国传统人文意境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王春的成绩与他在艺术领域不懈的思考、探索息息相关。1992年,王春到美国攻读美术硕士。初到美国的王春并没有感到过多的兴奋与惊喜,而是有些失落,因为他发现,在国内研习多年的写实油画在美国已不再占据主流地位,取而代之的是以观念为主打的当代艺术形态,这让王春渐渐感到困惑。“我学的是比较传统的写实油画,刚到美国时,自己所学得不到反响,经历了一段比较苦闷的时期。”
然而,东西方的文化冲突并没有阻碍王春前进的步伐,反而让他在不懈的探索中渐渐找到了在这种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中存在的契合点。“随着我在美国的时间越长,对中国文化的思念就越强烈。虽然我身处西方,真正引起心灵共鸣的还是传统的中国文化。”王春表示。他开始考虑油画的媒介同中国工笔画的技法与意境相结合,尝试创作出融汇东西、别具一格的油画作品。
2004年,王春正式开始融合东西方艺术特色的实践,他借鉴中国工笔画法,对学院派写实油画创作加以改革,弱化油画中光线的明暗与形体的体量感,更多地采用平涂的笔触,并虚化轮廓线条,强调线与面的节奏,背景趋于纯化,人物刻画具体、细腻,洋溢着典雅的东方意境。王春鲜明的艺术风格逐渐引起美国业界的关注,通过一系列展览的举办,王春的作品开始被越来越多的私人藏家和公共机构收藏。
都市题材聚焦当代人心声
《你能听见我吗?》是王春融汇东西艺术风格的代表作之一。作品取材于美国家喻户晓的一个手机广告,其中信号测试员的唯一一句台词便是“你能听到我吗”,王春将这句广告词借用过来,既将其作为作品的标题,又隐喻出画中人的焦躁状态。
“在我上课时,学生中总是有人打电话,令人很反感,手机已经成为当代人不可或缺的伴侣,其弊病也逐渐凸显。”王春这样阐述他的创作初衷。画面中描绘了坐在长凳上等公共汽车的众生相,3个人涵盖了黑人、白人和黄种人,其中的亚洲面孔几乎是艺术家本人的形象。尽管3个人物都同时面朝观众坐在一条长凳上,但每个人打手机的状态既有明显差异,又有呼应关系,人物的面部表情栩栩如生,艺术家用油画颜色充分表现了不同人种的肌肤色彩,然而在背景的处理上,采用一种中国国画不局限某个具体环境的简洁手法,使观众获得更多的想象空间。
在当代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此起彼伏的物质欲望让人性中的淳朴、善良变得越来越难得,互联网的便捷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却也疏远了人们的距离,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通过网络、电话联络,却不愿和身边的人沟通交流。王春的作品正是捕捉了当代都市人烦躁不安的精神状态,他敏感地察觉到这种随处可见的生活场景,并对其加以定格、夸张,突出人们歇斯底里的焦虑感,使观者感同身受。在时代的飞速发展中,人与人之间却变得冷漠、怀疑,我们日夜依赖的通讯工具似乎在为人类构筑出当代的巴别塔,当沟通变得愈发困难时,我们也应该放慢脚步,倾听彼此发自内心的真挚声音。
民族风情回归淳朴田园
除了对当代都市题材的关注外,王春作品中另一个重要系列便是描绘少数民族生活和田园风情的作品。对少数民族生活状态的关注,不是猎奇,而是出于对纯真生活的向往,对民族传统的认知。王春介绍,每次回国,他都要到少数民族聚居的乡间采风,王春表示:“相比浮躁的都市生活,我更向往质朴的田园乡间,在那里可以看到可贵的朴实、勤劳、善良,更能接近生命的本真。”
《又下雨了》描绘出急雨欲来,3名少数民族妇女匆忙避雨的生活场景。画面中的云朵和背景的处理富有装饰主义色彩,构图错落有致,远、中、近景兼顾,人物动作在写实的基础上略带夸张,极具舞蹈感。3人的服饰各具特色,图案、花纹的处理细致入微,足见艺术家对人物和生活的细腻观察。同样是对生活场景的描绘,《饼干》则侧重于表现温馨的母子亲情,襁褓中的孩子正在享受美味的饼干,身背孩子的母亲则面带微笑,充满慈爱地凝视着孩子,为母子俩撑伞的妇女身后是湖南乡间常见的小背篓,暖色调的背景进一步烘托出温馨祥和的气氛,洋溢着浓郁的醇厚爱意。
不同于一些当代艺术家重视观念甚于技法,王春的艺术创作是将东西方人文精神融汇于同一画面中。学院艺术的深厚功底,美国人勇于创新的精神激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思考,促成了王春艺术变革的成功。当油画技法回归到媒介本身时,艺术家的创作空间就变得更广阔,王春摆脱了某一种创作范式的局限,创造性地打破了油画与中国画的界限,让东西方的艺术语言与人文思想在同一画面上得以对话。
(记者 景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