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油雕 >> 油画雕塑 >> 上海城市雕塑可借鉴北海道雕塑艺术经验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油雕 >> 油画雕塑 >> 上海城市雕塑可借鉴北海道雕塑艺术经验

上海城市雕塑可借鉴北海道雕塑艺术经验

作者:佚名      油画雕塑编辑:admin     
雕塑《红鸟笼》作者:叶永青,坐落于张江艺术公园,艺术家通过改变普通鸟笼的尺度与色彩,使陌生与熟悉的视觉体验相互冲突   雕塑《红鸟笼》作者:叶永青,坐落于张江艺术公园,艺术家通过改变普通鸟笼的尺度与色彩,使陌生与熟悉的视觉体验相互冲突 形似鱼鳞的不锈钢雕塑,坐落于张江艺术公园湖畔,为张江园区营造艺术气息 形似鱼鳞的不锈钢雕塑,坐落于张江艺术公园湖畔,为张江园区营造艺术气息 雕塑《回》,作者:曲国丰,坐落于张江艺术公园,鲸的造型,象征美丽、力量与方向,显示着张江土地已化身为创意与梦想的海洋   雕塑《回》,作者:曲国丰,坐落于张江艺术公园,鲸的造型,象征美丽、力量与方向,显示着张江土地已化身为创意与梦想的海洋

  黄伟明 梁依云 文/摄

  如今走在上海街头,已能见到不少形形色色的雕塑作品,可以说,这是上海多年来城市环境艺术发展的成果。一旦有了“量”,那么紧接着摆在眼前的就是对“质”的追求了,展示在城市各个角落的雕塑能否平衡作品本身、周遭环境以及人的参与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点上,借鉴一些北海道雕塑艺术的成功之处相信对我们未来的发展能给出一些启示。

  绝对主角 雕塑缘何而生

  陈列在室内的架上雕塑几乎很少需要考虑“如何协调环境”,环境雕塑则截然不同,作品在创作之初就必须清楚它将来的去处,否则很可能会成为失败的作品。很多人觉得这是在危言耸听,将一些获过奖项的知名作品随意安置在商业圈中,美其名曰增添艺术氛围的现象屡见不鲜,那么不妨用例子来说话。

  喜爱雕塑艺术的朋友不妨去日本兜一圈,不但东京街头那些充满创意的城市雕塑、装置让人眼前一亮,就连大自然都被他们的艺术家拿来进行创作。与拥挤繁华的中心城市不同,北海道洞爷湖边的雕塑感觉更像是由自然环境赋予了作品意义的。跳开环境看,似乎觉得有些根本称不上作品,比如有一块经过抛光的白色巨石,没有具象的雕刻,也没有多余的修饰。可一旦配上背后湛蓝无垠的湖面,绵延平坦的矮山,再加上云雾缭绕的活火山奇景,这块白石就像被施了魔法一般,顿时成为了耀眼的主角,深沉的蓝衬出无瑕的白,仅是这样的色调就让人不愿挪开眼。

  环境雕塑强调主题和形式一定要在“特定”环境中体现,也可以说,无论作品所处环境是自然景观还是都市人文,都可以是这件作品创作的依据。国内一些表现地方历史的作品正是典型,比如王府井大街上记录老北京市井的人物像、景德镇人民广场上生动地制陶的“老陶工”,作品融入到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令人产生穿越感,不经意间就赋予了作品独有的时代感。

  最佳配角 环境有机结合

  洞爷湖给湖边雕塑们提供了最佳平台,两者相互依托,雕塑作品在受到湖景烘托的同时,也美化了这片自然风光,为此地增添了人文气息,使这里拥有了不同于其他自然公园的特色。其实这样的例子上海也有,在张江不仅有高科技的产业,与之相匹配的艺术精品也不在少数。单是张江艺术公园里就有不少亮点,草坪上一抹巨大的鲸鱼尾鳍让人错觉似乎刚有一条大鲸鱼在此换气,潇洒地回归土地。海洋中的鲸却在绿地上出现,这样的反差如果不是在张江,也许我们会想到对环境以及动物生存的反思,巨大的尾鳍为人们制造了一片遮风避雨的场所,而人类却让它们逐渐失去家园,甚至葬送性命;但是当它出现在张江,则更能让人联想到在创意的海洋中欢跃的精英。同样一件作品,放在不同环境中便会激活截然不同的思考。

  作品与环境结合的模式,既可以是相辅相成的,也可以冲突碰撞的,怎样搭配才是最佳的呢?要谈到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环境雕塑除了美化功能,还应当具备一定的社会教育功能。现代艺术常运用视觉陌生化来制造效果,但这种做法很容易做过头,尤其是抽象作品,一味追求怪诞、反差,可能就丢失了功能性,让人觉得不知所谓。

  毕竟,上海是一座空间相对拥挤的城市,不太可能像洞爷湖那样“奢侈”地为雕塑空出场地,因此如何巧妙地结合雕塑与环境才能既给人视觉享受,又丰富心灵审美,更加需要创作者们深思熟虑。

  观众参与 远观还是近看

  归根到底,一件艺术作品是否有意义,关键在于人的解读。无论是从作品本身,还是结合环境,没有“观众”的思想注入也就失去了其价值。在国内的许多广场上,最常见的就是游客们紧挨着草地上的雕塑合影留念,这些观众可能并不理解雕塑的涵义,仅是留下“到此一游”的证据。很多人对这样的现象是不屑一顾的,认为这样根本不能让游客产生艺术上的收获,但我倒对此持有乐观态度。要知道,我国近些年正在大力扶持艺术产业的发展,努力提高国民综合素质,这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游客和雕塑积极合影的现象还是有利的。环境艺术是有一定的“强迫性”的,会对街头雕塑驻足欣赏的人毕竟少数,更多的还是利用了人的无意记忆潜移默化地让人接收到作品的刺激,这种刺激很细微,但经过无数这样的小刺激终究还是会让人产生一定的审美体验。在每次的合影留念时,观众不经意地接触到雕塑作品,甚至会比路过时的看两眼更加印象深刻,因此作品的设计能否有效地传递出文化讯息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当然,并不是说一定要与雕塑近距离接触才能达到欣赏效果,有些环境雕塑是只可远观的。同样是在张江艺术公园,我至今都很难忘记在小湖中心的那抹红。那是一个逼真的鸟笼,只是被放大了好几倍,它就这样伫立在水面上,那样鲜艳的红色在青草绿水中显得格外别致。站在岸边,人只能和它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去欣赏,这样恰到好处的距离感似乎宣示着这片湖是它的地盘。洞爷湖的雕塑更是达到了极致,虽然没有栏杆让人不得靠近,但是在观赏或是摄影时,总让人觉得若是让人入了景,就一定会打破这微妙的平衡感,在这里,人还是作为欣赏这样美景的观众更为恰当。

  可以说,环境雕塑要呈现出最完美的效果,雕塑、环境、人这三个要素都很关键,我们的城市雕塑中,“人”的部分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想要更上一层楼,还得再多想想。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