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他的雕塑里浓缩着历史
◎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明 文/图
2012年12月,潘鹤作品《开荒牛》铜像小稿,代表国家首次参加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组织参展的“2012法国巴黎卢浮宫国际美术展”。
3月6日,从卢浮宫归来的《开荒牛》,再现《时代·人生的艺术丰碑 —— 雕塑家潘鹤艺术创作回顾展》现场。该展由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和广州美术学院潘鹤艺术馆主办,设在广州二沙岛岭南会展览馆,在6日至24日的展期里,系统回顾和展示我国当代雕塑大家潘鹤逾70年艺术创作的轨迹和风貌,包括青年时代的自塑像、父亲像、少年时代的日记,以及创作于青年时期从未展出过的澳门写生水彩画、部分油画、素描等绘画作品,让公众多角度地鉴赏和领略他杰出的艺术成就与独特的艺术魅力。
今年88岁的潘鹤,坐着轮椅来展馆参加了开幕式。记者问他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是哪件,他想了想说:“没有,我从不满足,对作品永远都在作自我完善。”
潘鹤的每件雕塑作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醉心于塑造民族“灵魂”
1925年出生在广州的潘鹤,称自己是“羊城之子”。他1940年开始从事艺术活动,为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终身教授,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是有中国的米开朗琪罗、罗丹之称的著名雕塑大师。上世纪60年代全国美协最年轻的理事潘鹤,如今已到耄耋之年。
记者面前的潘鹤一头鹤发,一双笑意盈盈的眼睛,在艺术气质之外平添了几分仙风道骨。就是这位机智、幽默、至情至性的老人,在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凭一双巧夺天工的手,让《艰苦岁月》、《开荒牛》、《广州解放纪念像》、《珠海渔女》等一座座名扬全国的雕塑作品成为深刻表现20世纪中国历史风貌的独特语言。他为日本长崎和平广场创作的《和平少女》,则是我国最早输出海外的现代雕塑作品。
潘鹤的成名作是《当我长大的时候》。1952年,这座来自新中国的雕塑先后在瑞士的国际母亲节大会及波兰展出,轰动一时。潘鹤至今仍珍藏着一张当年毛泽东主席观看《当我长大的时候》时的历史照片,并在这次回顾展上公开展出。
潘鹤曾先后创作了300多座户外大型雕塑,分别矗立在国内外68个城市的广场上,还有60件中型室内雕塑为国家各大美术馆及博物馆所收藏和陈列。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各种荣誉不胜枚举 。
他醉心于用雕塑去塑造民族“灵魂”,用生命去刻画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很少涉及‘风花雪月’的作品,也从不迎合市场,我每件作品都是我在不同时期对国家命运的‘感情宣泄’。”
原广州美术学院院长、雕塑家梁明诚评价说:我们找不到另一个雕塑家,在他一生的作品中,像潘鹤教授那样对20世纪的中国历史作了如此真诚而强烈,全面而深刻的表现。我们也找不到另一个雕塑家,像潘鹤教授那样,对本世纪的雕塑事业作出了全方位的贡献。
《开荒牛》拓开事业新里程
《开荒牛》,是潘鹤雕塑事业上另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对当年的创作过程,潘鹤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开荒牛》的诞生并非一帆风顺,在连番推翻最初的“大鹏展翅”、“石狮子”、“莲花喷水池”等构想后,才有了《开荒牛》这件蕴涵了“俯首甘为孺子牛”深意的惊世之作。
“要振兴中华,必须要进行一场观念的改革。我想表现的是一种拓荒者的精神。拓荒者在我的脑海里变成一头浑身是劲的牛牯形象,那些根深蒂固的旧观念似一堆盘根错节的树头,于是开荒牛拉树头的形象一瞬间便形成了……”
1983年建成的《开荒牛》,当时就矗立在深圳市委大院里,许多到访深圳的中央领导都对其赞赏有加。“我印象很深的是邓颖超大姐。她到深圳后,立即被这头牛深深吸引了,特意在雕塑前照了张相,还语重心长地说,‘开荒牛’应该成为共产党员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象征,成为全体共产党员的座右铭。”这张珍贵的历史图片,也亮相在回顾展。
吹笛子的老战士身旁依偎着怀抱一杆枪的小战士——这件创作于1956年的经典之作《艰苦岁月》,引起了许多年轻参观者的共鸣:“我们读书时的课本里有它!”
潘鹤这件重要作品,与深圳同样有着不解之缘。当潘鹤介绍说,与《开荒牛》一起落户深圳的还有《艰苦岁月》,不禁引起了记者的好奇:《艰苦岁月》不是由中国军事博物馆[微博]收藏了吗?为什么又到了深圳?潘鹤解密了这段往事。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下,被开荒牛精神激励的深圳人,会把特区建设得越来越繁荣昌盛。但过上了好日子不能忘记过去的艰苦岁月,是革命前辈的流血牺牲换来了今天的和平盛世。”潘鹤说,他的想法得到了当时深圳市领导的支持,完成《开荒牛》之后,就用原有的模具复制了一座《艰苦岁月》,摆放在了一起。
雕塑大师瑰丽之梦
一幅名为《重逢》的作品照片,引起记者注意,并意外得知一段潘鹤的爱情故事。
《重逢》原作是一件9.9米高的巨型石像,1995年为珠海淇澳岛创作。石像主体是位双目微合、含情浅笑的美丽女子,九只灵鸽与仙鹤翩然绕飞着她,仿佛在倾吐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这是以潘鹤的表妹为原型雕塑的。
潘鹤大方地说,表妹是初恋,是他一生中最瑰丽的梦。
14岁时的潘鹤经历了一段“少年维特之烦恼”。当时他一家寄住在香港的姨妈家中,爱上了喜欢艺术的美丽表妹。表妹的父亲是香港有名的银行家,不愿意女儿与只会画画的穷小子潘鹤来往。两个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被“棒打鸳鸯”,表妹后来不知去向。为了能与梦中情人相伴,潘鹤灵机一动,把表妹雕刻成头像,“这样就可以天天见到她了。”
为了忘却失恋的痛苦,潘鹤寄情于艺术。几经沉浮,终究脱胎换骨成为一位雕塑大师。
直到40多年后的上世纪90年代,潘鹤才从一个偶然的机会获悉表妹原来早就定居在了加拿大温哥华,有一个十分爱她的丈夫。1993年,潘鹤终于在大洋彼岸见到了思念了近半个世纪的表妹。这场重逢了却了潘鹤的心愿,也让他萌生了要创作一件作品来纪念的想法。更重要的是,要兑现给表妹的一个承诺——为她重新雕塑一座像。
两年后,巨型石像《重逢》诞生了。这是为迎接澳门回归,重返祖国怀抱而创作的,寓意隔绝了几个世纪后的重逢。人们从石像上那位美丽女子的脸上,读懂了爱、宽厚、仁慈、勇敢、坚贞。潘鹤心里明白,初恋成就了他的雕塑事业,到了晚年,这座带有神秘色彩的塑像,给他和表妹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画上了一个今生无憾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