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白勇
中国商品油画的最大产业基地深圳大芬油画村,目前正面临转型的阵痛之中,何去何从?不仅当地政府着急,商家及艺术家们也忧心忡忡。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袭击之后,大芬村油画产业似乎从此一蹶不振,尤其近年来订单剧减,租金飞涨,更是危及到大芬村油画产业的生存前景。
画家开始接活承揽订单
中华工商时报记者近日走访大芬村,与被称之为“艺术家”们的画家、画工聊天,他们大多抱怨“业务不好,租金涨得太高,生存压力很大”。
自称“刀笔油画大师”的张先生来自于吉林,自幼习画,在大芬村打拼多年,业务饱和时,他每天工作不分白夜,赶画交单。那时,他不会亲自到外面承揽业务,一般都是由画廊经纪人拿到订单让他批量加工,没有销售的压力。
从去年开始,订单减少,或者根本没有,张先生不得不走出画室,开店招揽生意。他在大芬村租下一间店铺,20平方米,月租金3000元,还告诉记者:“我这个租金算是便宜的。”
与他为邻的有两位画家,挤在一个很狭窄的工作室内,两人都在忙着画画,在半成品的画布上涂抹颜料。以为记者是买画的客人,来自新疆的女画家一边画一边向记者推销她的作品,其中一幅只需要200元就可以买走。
这些画家,以前都在工作室被动接业务,而今走上前台,既跑业务,又拿画笔,实乃不得已而为之。
据在大芬村呆了几年的画工小吴告诉记者,大芬村的业主,除龙岗区文产办新建的交易广场外,其余大部分房屋的产权是原来的村民,租赁给外来的画廊经营者或“艺术家”。但是由于租金涨幅太快,业务量下滑,导致商品油画经营困难,许多经营者已经难以为继,纷纷撤出大芬村,另走他乡。有的抗拒缴纳租金,与业主发生纠纷;有的欠逃租金,杳无人影;还有个别业主因为经营者欠款而将油画扔出店铺……
产业发展遭遇致命瓶颈
大芬村的形成已经有20多年历史,不失为中国文化艺术产业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这个0.4平方公里的小村庄,聚集了1000多家商品油画经营户及其衍生品经营户,声名鹊起,开创了中国商品画规模经营的先河。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芬村的经营业态已然固化,逐渐呈现其经营的疲态。
由于商品油画的原创性不足,这样的模式还逐渐被全国其他一些类似的商品油画产业基地所超越。比如浙江的义乌,依托其小商品市场的辐射带动功能以及优惠的租金政策,成为行业发展的龙头。其他还有福建厦门、莆田等,都是复制大芬村模式,但是较大芬村更具潜力。
大芬村向南片区的拓展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但是租金的高企始终是一个瓶颈。政府的投入不少,也有相应的一些扶持,但似乎好钢没有用到刀刃上。
去年7月,广东省大芬文化交流中心正式成立,确立了“专注公益新模式、呼唤文化原创力、多为民生谋创新”的战略目标,致力于把公益、文化、民生等进行有效对接。该中心主任叶衡远先生谈及大芬村的现状,也是满脸的忧郁:“大芬村毕竟是我们的一张名片,我们希望它重整雄风。”
叶衡远认为,大芬村的瓶颈之一是目前的业态不适应发展的需要。他说,大芬村本来就是弹丸之地,生产工厂与销售店铺挤在一起,既不利于生产,更不利于销售,阻碍了大芬村商品油画向产业的纵深推进。正确的选择应当是“此店彼厂”,必须在靠近大芬村不远的地方建立生产基地,而把现在的大芬村打造成为一流的交易市场。
叶衡远介绍说,广东省大芬文化交流中心将致力于艺术家的原创推广,同时搭建有效的商品油画交易平台,寻找文化艺术与公益慈善事业相结合的新途径,使艺术家有创作的激情,商品画有销售的渠道,公益慈善有服务民生的平台。
建设模式遵循市场规律
深圳市龙岗区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是大芬油画村的管理者。在市场化推进的今天,他们已经意识到政府在园区建设方面的主导作用应该进一步弱化,充分发挥市场的自然配置功能,更有利于大芬村商品油画产业的形成。
文产办认为,目前国内各大文化产业园区项目多以企业为投资建设主体,政府主要负责项目规划、土地整备、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和产业准入审核等方面工作,基本上不涉及具体的投资建设内容,政府角色定位就是事前规划、事中监督、事后扶持。
为此,文产办建议,大芬村商品油画产业基地建设应当以物业主和开发商为建设主体,政府只负责前期规划和公共配套设施,不参与具体建设投资,在保障开发单位利益、提高开发积极性的同时,增强项目市场调控能力,使项目建设更贴近市场需求,确保项目建成后能顺利完成招商和产业引入。
文产办还提出,大芬村现阶段要继续打造“市场洼地”,重点发展中端油画产品,未来重点将南片区打造成为创意产业高地;同时重视人才引进,完善政策平台与硬件设施,发展电商,积极开展行业合作等,以此巩固大芬油画的龙头地位,提升大芬油画的品牌影响力,推动大芬油画产业基地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