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耀昌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画坛习惯讲究画家的师承、家学,说起哈定(1923-2003),两者兼备。他的祖父是著名书画家和鉴藏家,曾任西泠印社社长的哈少甫(1856-1934),西画导师是留欧归来声誉颇高的张充仁。他受祖父影响,初习书画,谙熟传统,后就学于充仁画室,专攻水彩和油画,尤擅人物肖像和风景。充仁画室的写实和造型能力素有口碑,民国时期已深得沪上著名月份牌画家杭穉英推重。哈定是学生中佼佼者,张充仁不但免收他学费,还聘他为助教。新中国成立,政府关爱艺术家,把著名的和有才干的画家安顿在学校、出版社等国营单位,使他们衣食无忧专心创作,如年龄相仿的程十发就被安排在美术出版社。但哈定那种海派艺术家独自创业的倔强性格,使他选择了自由职业,虽然他也有进入国营单位的机遇。自从原上海美专因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而迁出上海之后,沪上没有美术院校,一时美术人才短缺。1952年,得到文化局鼓励,哈定创办了“哈定画室”,以短训班形式应对上海业余美术教学的迫切需要,从此开始以教学带动创作的艺术生涯,以后他又在上海交通大学兼课,培养了很多人才。他早年所著《怎样画人像》和《怎样画铅笔画》,深受许多初学青年的欢迎。不过,在集体主义时代,哈定的独立营生,由于缺少可以依靠的单位,给他日后生活带来了不小的麻烦。然而,虽然从事个体职业,他并没有完全脱离上海艺术家圈子,时常参加上海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创作和展出活动,与时代潮流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由于成绩突出,1960年,他被文化局新开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聘为专职教师,文革后,又受聘为上海油画雕塑院一级美术师,这大概是专业人员的最高位置了。
上海外滩 水彩纸本 54×39cm 1981年哈定青年时期就掌握了西方技法,尤其是英、法水彩名家技法,又吸取印象派对自然光色的研究成果,并把中国传统笔墨气韵融入画中,在水彩创作中发挥得淋漓尽致。50年代,他以水彩画崭露头角,以后声望渐高,1989年被聘为七届全国美展水彩水粉评选委员会委员,这是他在国内艺术生涯的顶峰。他的作品以写实为主,着重意境抒发,《上海城隍庙九曲桥》(1959年,35×28cm,中国美术馆)是他最早的水彩画代表作,深深保藏在几代人的记忆之中。此画从鸟瞰视角表现九曲桥屈折的特征,借助桥体渐远的透视把视线引向主体——亭台水榭。画家充分发挥了水彩画的基本特点,采用浆糊和水彩颜料混合的特殊技法,通过留空和颜色的自然沉淀,使建筑和湖水有斑驳陆离、渐行渐远的效果。画家笔致活络、娴熟,主体建筑和湖光天色的映衬对比,使整个画面充满生趣和活力。
彝族女人 水彩纸本 74×104.5cm 1982年1962年8月,《美术》杂志和京、沪两地联合召开的“水彩画座谈会”。哈定是参会者中最年轻的代表。他的发言代表了当时最激进的观点:当下水彩画人物题材不多见,因此,应当知难而上,进入这个领域。他说:自己虽爱水彩,但以前从不用它创作,只是借以为油画创作收集素材或起草;现在,打算尝试一下,反过来用油画收集素材,用水彩创作人物题材的作品。他决心一改过去主题性人物创作以油画为主的习惯认识,而要提高水彩技法的适应性,使之也能挑起主题性创作的重担。这种反潮流的精神,反其道而行之的独立意识,颇符合哈定的个性。为常人所不为,能常人所不能,这就是哈定的追求。虽然,他深爱水彩轻柔的特点,但不甘于当时把水彩画定调为“轻音乐”、“抒情诗”的流行观点。他说,“江山多娇,气象万千,年年四季,风土人情,(有)多少美妙的变化。此外,人生百态、民族风情,何其丰富多彩,我又何苦为自己定下调子,书下框框。即使想这样做,处在无穷无尽的大自然面前,也是徒劳的。”哈定这时期的水彩人物佳作有《放鸭》、《听新书》、《看年画》及《途中》等。《放鸭》于1957年被送往苏联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画展。
看年画 水彩纸本 41×38cm 1963年1964年6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张眉荪等画家的文集《水彩画技法经验》,撰文者有张充仁、雷雨、李咏森、萧淑芳、潘思同、樊明体、哈定、张眉荪、吴冠中等九人,他们代表着当时水彩画的最高水平。哈定的话题涉及画街道风景的方法,以《夏日的都市》为例,介绍如何驾驭水彩工具表现自己丰富的视觉经验。此作试图表现高耸的建筑、密集的屋宇、宽阔的大道和行人、车辆集中地交织成都市特有的繁荣景色。为表现上海特定景色,画家有意识地将隐在建筑物后面的黄浦江放入画面,对主体以外两旁层叠的屋宇,作了大胆的概括,并突出前实后虚的层次,逐渐至模糊而融入背景,使画面有更深远的感觉。
花果 水彩纸本 44×58cm 1995年自1978年受聘为上海画院专职画师后,哈定更将精力集中于水彩画人物创作。他对中国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有特殊兴趣,努力刻画人物精神面貌。各地不同的地理风貌和风土人情,促使他在技法上作出不断探索,不断突破。在他的作品中含有现代新趣味和东方古老传统的有机联系,其运笔,单纯中包含丰富。最可喜的是,画家在保持水彩固有的明快、流畅的特色的同时,运用创新技法增强油画般丰富的色彩感和凝重的表现力,使水彩的“轻音乐”格局有所突破,并将其从写生小品,引入反映时代的主题性创作之列。浏览一些作品可以获得深刻印象,例如,《中央商场》,表现技法娴熟,不求形似而胜过形似,在《浦江晨雾》中,朦胧的意境令人难忘,画中的上海似比真实的上海更加耐人寻味。这时期画家执著于艺术本体问题的探索,创作热情奔放,佳作有《这里的阳光灿烂》(1984)、《满江秋色》、《金色的池塘》、《海浪》、《天目晨林》、《塞外风光》、《帕米尔高原的花朵》等,而《待考》则反映了画家对改革开放的喜悦之情。
帕米尔高原上的花朵 水彩纸本 92.5×80cm 1989年1986年,哈定访问马达加斯加、塞舌尔、毛里求斯等国,异国风情使他的绘画在形式风格上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1991年退休赴美后,他在国外继续创作人物画,表现域外风情,人物神态和环境恰如其分,作品自然地与当地文化融为一体。
与鸽同乐 水彩纸本 76×111cm 1993年在美国,作为精神的依托和归宿,画家精研佛法,定期到洛杉矶净宗学会听经闻法,得到当代高僧净空法师的开示,并阅读《西藏生死书》,受到重大启悟,终于在更深的层次领悟了佛法深义。净修之余,他用两年时间,将绘画六十年的心得体会,进行回顾和总结,以自身的艺术体证和佛法的启悟相结合对美进行反思,终于对东西方在造型艺术领域中长期共同探索的美学,有了新的感悟,从大自然中找到了美的法则。80年代中期至2000年,哈定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有《转经老人》、《法号声声》、《圣典中的乐队》等,以及其他生活题材的作品《与鸽同乐》、《冲浪的孩子》等。
哈定水彩画的成就体现在突破了传统表现的题材和形式,吸取国画笔墨与光色相融,强调气韵、意境,发挥水彩画抒情、柔和、透明、朦胧的特性,其手法丰富多样,增添了涂蜡、刀刮等手法,使画面不仅保持明快、流畅的特点,也融合了深沉、力度和分量,产生拙朴效果。其留空技法尤高人一筹,画面给人以笔致潇洒自然、自由奔放的感觉,不拘形似却又无不合乎形似,充分展示水彩的特色,从中亦见出画家扎实的造型功力。前英国皇家水彩画协会主席查尔斯·伯纳(Charles Bone)亦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