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对话: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化视野与多样性启迪
——“穷尽 德国新表现主义暨展州国际2013邀请展”展览观感
彭 肜(博士、批评家、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穷尽·德国新表现主义暨展州国际2013邀请展”是王璜生[微博]馆长和黄梅博士在北京“展州国际艺术园区”策划与主持的一个大型展览,这个展览应该是近年来中国当代艺术界一个非常重要的展览。两位策展人都有多次大型展览的策划经验,杜永安董事长又有建设一个综合艺术园区的大抱负和大手笔,他们一开始就组成了一个学术性与专业性都极为强大的展览工作团队。最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展览第一次将伊门多夫、巴塞利兹、基弗、彭克、波尔克、基彭贝尔格、梅塞等这些国际级的新表现主义大师在同一个展览上集中亮相。如此之多的新表现主义精品杰作同时呈现,这在中国可以说是第一次,在国际上也比较少见。基于以上原因,从接到邀请开始,我就对这个展览充满了期待。6月15日,“穷尽·德国新表现主义暨展州国际2013邀请展”盛大开启。兴致勃勃地参观展览之后,我深刻地感受到这个展览的卓异之处。从策展的理念、思路及参展作品、展示方式到展览运作,整个展览体系无疑都呈现出一种大气磅礴的国际化视野,观后令人有站在世界艺术史高峰那种登高望远的激动之感。作为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史研究者,我认为“穷尽 德国新表现主义——展州国际2013邀请展”对今天的中国当代艺术具有很大的启示性意义与价值。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穷尽·德国新表现主义暨展州国际2013邀请展”具体呈现了中德当代艺术的文化背景与精神关切。我们都知道,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的产生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无论是巴塞利兹、伊门多夫还是基弗等,新表现主义艺术家无疑都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东西方冷战的影响。20世纪世界性的社会灾难与文化危机为他们的作品注入了深厚的思想背景与学术价值。此外,1960年代世界性的文化激进主义运动也作为精神动力源源不断地推进着他们的艺术创作。虽然中国当代艺术与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的时代语境有所不同,但90年代以来消费社会所导致的文化荒芜感和虚无主义境遇仍然有相通之处。因此,“穷尽·德国新表现主义暨展州国际2013邀请展”上展出的德国大师们的艺术作品无疑比较容易地就能够激发出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关注与共鸣。
第二,从中国当代艺术史发展现状看,“穷尽·德国新表现主义暨展州国际2013邀请展”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启示也是多层面的。从参展作品看,策展人有意识地呈现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们在艺术创造上的多样可能性。一方面,展览重点突出了巴塞利兹、彭克等大师们对当时国际上甚嚣尘上的美国抽象表现主义、极少主义等艺术趋向的反向运动,而力图将绘画性与生命直觉、生命体验及社会政治的特殊性对人们的心理影响和所带来的创伤记忆等上升为艺术的核心要素。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们在新材料、新语言与新媒介等方面的强大驾驭能力。目前,中国当代艺术也正面临着新材料、新媒体与新技术突飞猛进的新局面。“穷尽·德国新表现主义暨展州国际2013邀请展”必然会再次引发中国当代艺术审视时代场域中的艺术生态,并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向纵深处继续发展。
据此,我们不难预测,“穷尽·德国新表现主义暨展州国际2013邀请展”将作为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在中国第一次集中展出而被记录进中国当代艺术策展史,它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巨大影响也将随着时间之流的展开而慢慢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