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网讯(记者巩亮亮报道)看过电影《十二生肖》的朋友应该还有印象,演员戴上一副特别的扫描手套在圆明园“狗首”铜像上摸了一遍,后方的3D成像系统便开始建模,用3D打印机打印,着色、进烤箱,一会儿,一个与真“狗首”铜像一模一样的仿制品便出炉了。
7月8日,由新疆龟兹研究院与上海商务数码图像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的“克孜尔石窟新1窟壁画数字化保护及还原性复制项目”进入收尾阶段。两尊距今1400年的半身天人塑像运用3D技术被拷贝出来,正进入彩绘阶段。
3D立体打印的前身是快速成型制造机器,想法来源于上世纪70年代3D辅助计算机设计。
该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物品转化为3D数据,然后再逐层分切,针对分切的每一层构建,分层打印。打印时,粉末会一层层地被“特殊胶水”黏合,按照不同的横截面图案固化,一层层叠加,像做蛋糕那样创建三维实体,最终一个完整的物品就会在粉末槽里成型。
新疆龟兹研究院院长徐永明表示,前期对洞窟内的塑像进行了相关数据的采集,并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处理,随后数据被送往上海,通过3D打印设备完成。
之所以选择使用3D打印技术,徐永明说这是基于3D打印机是用三维成像系统给文物建三维档案,可以再造出与原文物几乎一模一样的仿制品。
新疆龟兹研究院研究中心主任苗利辉说,该技术现在处于试验阶段,还存在成本过高等有待改进的地方。
目前,3D打印在国内只有陕西省博物馆、四川三星堆博物馆[微博]实际运用。
延伸阅读
3D打印为文物保护提供新途径
英国《金融时报》评论称,3D打印机将像蒸汽机、内燃机和计算机一样,开创一个崭新的工业时代。
在3D打印技术初期,哈佛大学闪族博物馆的两位研究人员利用3D打印机和3D扫描软件,成功复原了一个在3000年前被打碎的瓷器狮子花瓶。
只要有一个花瓶碎片,就可以复原这个花瓶,前提是图案要对称、连续。
这也为该项技术运用到文物保护、复原等方面提供了参考。
虽然3D打印修复文物目前处于试验阶段,但该技术与传统制作相比,不但节约时间,而且几乎没有误差。
而自治区博物馆一位负责人表示,以前仿制文物或修复文物,都必须要在原文物上面覆泥模,然后再做蜡模,会对文物产生一些影响。
但是,3D打印技术通过摄影采集高精度文物局部的原始影像,经过图像处理、激光定位等程序,就可还原出高保真的数字化效果。
3D成像打印系统,只需将文物进行三维扫描,然后在电脑里做成三维图像,再用打印机打印就可以了,对文物本身没有任何影响。
如同其他科学技术一样,3D打印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复制”技术也有种种弊端。文物修复、复原的同时,也会带来“仿冒品”泛滥,随着技术发展,出现高仿品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大。
苗利辉说,该院与相关技术支持公司签署了知识产权协议,协议规定这些打印出来的雕塑只能用于保护,不允许扫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