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贵旅游地理 云南玉溪8月16日讯(曾庆延)我和付云龙先生相识在2008年。说实话,在这之前,对这位未曾谋面的民间雕塑家,我心中是没有抱多大兴趣和预期的。因为我听人说,他只是一个江川山区土生土长的石匠的儿子。可是,当我来到地处抚仙湖畔牛摩村的付云龙雕塑工作室,走进那座造型别致的庭院时,扑入眼里的大大小小、神态生动的雕塑,一下子把我惊呆了,而这一切都出自站在我们面前这位朴实甚至有点木讷的中年汉子——付云龙之手。我紧握着他那双厚实的大手,真想从那上面感觉出点什么与常人不同之处。从那次认识之后,我又带领朋友们去付云龙雕塑工作室参观了几次,使我们的抚仙湖之旅增添了一抹难得的艺术色彩。
去年国庆节前,我接到付云龙先生的电话,告诉我他即将在玉溪举办个人雕塑展,请我届时参加开幕式,我听了心中真为他高兴。付云龙先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民间石匠入门,走进竞争激烈的雕塑市场,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进而又潜心地学习、勤奋地深造,不断地向艺术殿堂的高处攀登。今天,终于有了累累硕果,可喜,可贺!
当时在聂耳图书馆举办的《云龙意象——付云龙雕塑作品展览》,共展出了62件付云龙精心创作的作品。我先后看了两次,我一边看一边想找出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或者说,付云龙是以什么样的创作手法来吸引观众的眼球,来俘获观众的心灵的?
我是在带着我的老伴和只有4岁的小外孙女第二次去看展览时,才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的。
老伴是退休教师,有比较传统的文艺欣赏习惯。小外孙女是个天生的“小画家”,喜欢画各种风格的画。这一老一小的审美观应该是迥然不同的,可在展厅里她们居然都抱着浓厚的兴趣观赏着每一件作品。老伴说得最多的评语是“真像”、“好瞧”,表达了一个曾经沧海、阅历丰富、不轻易显露好恶的观众审慎的赞美;而小外孙女则是用欢呼雀跃的形体动作,来表达她对每一尊雕像的认同和喜爱。我就想,孩子的眼光应该说是最单纯可也是最苛刻的。她们在生活中最容易接受的事物和观念,都是最天然、最符合人性的东西;而最排斥和拒绝的,是那些刻意雕琢、违背自然、违反人性的东西。想到此,我恍然大悟:师法自然,天人合一,不正是付云龙雕塑的最大特色吗?放眼看去,展厅里的所有作品,都是模拟大自然生物界各种生动的形态,散发着一股浓浓的泥土气息。不论是从雕塑采用材质的多样性,还是作品的题材和构思来看,都绝少有学院派那种中规中矩的创作范式。比如《十二生肖》系列作品,虽然都是石雕,但采用的石材,除了常用于雕塑的汉白玉、青石之外,还大胆地采用了五彩石这种难以驾驭的石料,来表现出不同对象特殊的气质和神情。还有用竹根雕的《拳王阿里》,木雕《陛下》、红砂石雕《观世音》、五彩石雕《空巢老人》、石朽木雕《道德》等作品,也都让我们领会到付云龙师法自然、不拘一格的创作手法——取天造地设的原始材料,注入自己独特的思想和心灵的感悟,在平凡中亦有神奇,在朴实中蕴含着睿智。这种追求“天人合一”境界的作品,自然会取得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效果。
付云龙先生的雕塑创作,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在创作的技法和审美取向上,他是博采众长、中西合璧的。付云龙先生自幼喜爱民间的传统雕刻工艺,初中毕业后就跟随父亲学习石刻,从学习石碑雕刻起步,深受民族民间雕塑艺术的熏陶和影响。后来,进入正规的艺术院校本科雕塑班学习,广泛和深入地接触到西方雕塑艺术的精华,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技艺,又经过年复一年的努力实践,使他完成了从民间石匠到雕塑艺术家的一个飞跃。
我想,是不是可以用“从土到洋,化洋为土”这样的演变,来概括说明付云龙的创作历程。当然,这里的第二个“土”,是已经融合了西方雕塑艺术中好东西之后提高了的“土”,这在付云龙创作的众多头像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比如,在《音乐之神——乾达婆》、《观世音》等作品中,这些神祇的面容神态,既保留了中国本土佛像端庄稳重的特色,又融入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用世俗的人的美来充实神的躯壳的手法,使神佛之像摆脱了“千人一面”的困境而“活”了起来。因此,付云龙创作的佛像在市场上众多的平庸作品中脱颖而出,赢得了观众的格外青睐。如今付云龙先生创作的许多佛像以及其他的雕塑作品,已经走向省内外,给人们带去精神的寄托和美的享受。1999年,付云龙先生接受香港万佛寺主持的请求,用五年的时间精心创作的500尊金光闪闪的罗汉塑像,如今安放在香港万佛寺内,使整个寺院更增添了佛教圣地的光辉。
近日,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制作,付云龙为贵州盘县文庙雕塑的一组孔子授课场景塑像,以栩栩如生、神态各异的造型,令人称绝,带给观众穿越时空、亲临孔子授课真实场景的感觉。
付云龙先生的雕塑事业正在欣欣向荣地向前发展,一面是市场的不断开拓,一面是艺术的不断创新。2008年他被授予了玉溪市第一批“民族民间工艺师”的荣誉称号,这是水到渠成的事。
玉溪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