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西方艺术史上出现了一股回归绘画传统的趋势,用架上绘画取代和对抗观念艺术和极少主义这种美国全球化艺术,回归到欧洲传统。这一后现代主义的美术思潮,发端于德国,被学界称为新表现主义(Neo-Expressionism)。新表现主义直接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回归绘画传统的新浪潮,如英国的“新精神”(New Spirit)、意大利的“超前卫”(Transavanguardia)、法国的“自由具象”,在现当代美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仅通过现有市场交易记录来重点分析德国新表现主义几位代表性艺术家的市场表现。
德国大多数新表现主义艺术家出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和战争之间。相较20世纪初的艺术家们,他们的艺术表现愈发自由、放纵和现实,更擅于从当代社会生活中汲取元素和灵感进行创作,这也对中国艺术家的创作产生过重大影响。
德国是一个以哲学深厚和治学严谨著称的国家。在美国波普艺术兴盛之时,德国当代前卫艺术家约瑟夫·波伊斯(Joseph Beuys)以作品《与狼对话》抨击了波普的商业性以及美国式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在波伊斯的引领下,乔治·巴塞利玆(Georg Baselitz)、约尔格·伊门多夫(Jorg Immendorff)、西格玛·波尔克(Sigmar Polke)、安塞尔姆·基弗(Anselm Kiefer)、马库斯·吕佩尔兹(Markus Lupertz)、A·R·彭克(A.R.Penck)等年轻的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纷纷登上时代的舞台。他们以或粗矿、深沉或讽刺、幽默的方式对美国式浮夸进行深刻地反思,表现出一种当代德国精神。
一段时间以来,德国新表现主义在艺术市场中的表现较为平淡,未能与其学术价值和美术史地位相符,一定程度上为市场所低估。本文将根据布莱恩艺术品价格指数网(Blouin Art Sales Index)提供的交易数据,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六位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对其作品的价格、成交量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以呈现当下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性艺术家的基本市场趋势。
注:由于数据来源可能存在数据遗漏、收录不完整等局限性,本文仅通过分析现有数据提供一个基本的市场走势参考。
一、 艺术家分析
1、西格玛·波尔克(Sigmar Polke,1941-2010)
图片1 图2(单位:美元)西格玛·波尔克,1941年出生于奥莱希尼察(现波兰领土),是一位画家、摄影师及版画家,上世纪60年代“资本现实主义运动”的发起人之一,也是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性艺术家之一,在德国享有盛誉。波尔克早年给一名玻璃画家当学徒,后到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求学,并创作出第一件资本现实主义作品,该作品针对于社会写实主义和波普艺术有着反讽的意味,其早期作品已经呈现出其标志性的幽默与讽刺。此后,波尔克使用网格技法,并大量使用摄影进行艺术创作。70年代,他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拍摄的照片成为后期绘画的素材来源。从1980年起,在大型绘画作品中,波尔克不但用传统材料也尝试不寻常的材料来进行创作,包括化学品、清漆原料及混合颜料、溶剂和有毒物质等。在第5、6、7届卡塞尔文献展上,波尔克展出了自己的作品,并做了几次大型国际回顾展。
如图1所示,在波尔克的前100名成交价格中,作品价格均在25万美元以上,最高价格逼近1000万美元,价格分布非常分散。其中,500万到1000万美元的作品3件,100万到500万美元的作品22件,50万到100万美元的作品28件,25万到50万美元的作品47件。
从图2可知,价格排名前20的作品均出现在2000年以后。从2007年开始,波尔克的市场开始逐渐活跃,并于2011年达到峰值。在排名前20的作品中,有7件作品成交于2011年,年份占比35%,成交总额高达3249.31万美元。2011年的爆发式增长可能与波尔克在2010年的去世有一定联系。同年,波尔克的作品《Jungle》价格逼近1000万美元大关,在伦敦苏富比拍卖会上创出923.74万美元的新高。
2、乔治·巴塞利兹(Georg Baselitz,1938- )
图3 图4(单位:美元)乔治·巴塞利兹,1938年生于德国的萨克森,是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代表性人物之一。1958年,20岁的他穿越柏林墙从东德到了西德。自1969年起,他开始画处于混乱世界中的人形。画面中的人体经常被上下倒置,呈现一种上升趋势,重力似乎被颠倒。其作品通常尺幅很大,高达两米的水彩画十分常见,画面色彩强烈,笔触粗矿。
如图3所示,在巴塞利兹的前100名成交价格中,作品价格均在30万美元以上,最高价格达到519.13万美元,价格分布较为分散。其中,100万美元以上作品21件,50万到100万美元的作品21件,余下58件均集中在30万到50万美元之间。
从图4可知,价格排名前20的作品均出现在2001年以后。从2005年开始,巴塞利兹的市场开始逐渐活跃,成交量和成交次数在2008年达到第一个小高峰,并在2011呈现爆发式增长。在排名前20的作品中,有9件作品成交于2011年,该年份占比45%,成交总额高达2280.47万美元。同年,巴塞利兹的作品《Spekulatius》价格突破500万美元大关,在伦敦苏富比拍卖会上创出519.13万美元的新高。
3、安塞尔姆·基弗(Anselm Kiefer,1945-)
图5 图6(单位:美元)安塞尔姆·基弗,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艺术家之一,被公认为德国当代最重要的艺术家。70年代,他曾师从德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前卫艺术家约瑟夫·波伊斯(Joseph Beuys)和彼得·德雷(Peter Dreher)。基弗的作品大量运用油彩、钢铁、铅、灰烬、感光乳剂、石头、照片、木刻画、稻草、柏油等综合材料来作画。画面的巨大和复杂的肌理使作品充满了力量,给人以震撼的视觉冲击力。同时又结合了抽象和具象、幻觉和物质性,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其画无论创作手法还是呈现面貌均极为现代,但往往主题晦涩而富含诗意,富含着一种充满痛苦与追索意味的历史使命感。
如图5所示,在基弗的前100名成交价格中,作品价格均在30万美元以上,最高价格达到355.45万美元,价格分布较为分散。其中,100万美元以上作品20件,50万到100万美元的作品37件,余下43件集中在30万到50万美元之间。
从图6可知,价格排名前20的作品出现在2001年以后。从2006年开始,基弗的市场开始逐渐活跃,成交量和成交次数逐年递增,在2008年达到第一个小高峰,并在2011呈现爆发式增长。在排名前20的作品中,有6件作品成交于2011年,年份占比30%,成交总额高达约1029.12万美元。同年,基弗的作品《To the Unknown Painter》在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创出新高,成交价格为355.45万美元。
4、A.R。彭克(A.R.Penck,1939-)
图7 图8(单位:美元)A.R。彭克,1939年生于德累斯顿,在东德接受艺术教育,后到西德。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彭克参与创造了德国新表现主义美术潮流。在原来表现主义的基础上,他参照了未来主义﹑形而上画派的表现语言,吸收了50年代以来一些流派的手法,使现代艺术具有新的反叛精神。彭克继承了德国表现主义画家对原始艺术的热爱,重新在自己的画中复苏了表意符号、象形符号和书法,让人回想起洞穴文化,古埃及、玛雅和非洲的艺术。彭克还认为这一主题物传达了冷战时代的恐怖与隔离的心理经验,特别是德国一分为二之后的情况。所以,他的作品是其新表现主义同伴们所共有的危机心态的典型代表。
如图7所示,彭克的前100名的成交价格相对集中,价格分布在3万至55万美元之间。其中10万到55万美元的作品25件,5万到10万美元的作品40件,3万到5万美元的作品35件。价格的分布比例较为均衡。
从图8可知,价格排名前20的作品,除排名第13的作品成交于1998年以外,其余均出现在2006年之后。2006起彭克的市场逐年活跃,到2008年达到第一个高峰,稍有回落后,又在2011年出现第二个高峰。在排名前20的作品中,2008年成交作品4件,总额约112.09万美元;2011年成交作品6件,总额约109.74万美元。。彭克的最高价格出现2007年,作品《Standart》在伦敦佳士得创出51.32万美元的新高。
5、约尔格·伊门多夫(Jorg Immendorff,1945-2007)
图9(单位:美元) 图10(单位:美元)约尔格·伊门多夫,1945年生于德国布勒卡德,是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大师。1963年,伊门多夫进入杜塞尔多夫的艺术学院学习,后来与约瑟夫·博伊斯一起工作学习。他继承了德国表现主义的一些形式技巧,但在内容上更加关注德国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氛围。他的作品色彩强烈,笔锋犀利,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现实批判主义风格。伊门多夫最著名的作品是《德国咖啡馆》系列,始作于1970年,色彩华丽富于装饰性,这些作品包括对历史和政治人物的描述,也被认为是具有半自传式的系列作品,对德国社会现状作了概括性地描述和批判。
如图9所示,伊门多夫的前100名的成交价格相对集中,价格分布在3万至50万美元之间。其中10万到50万美元的作品35件,5万到10万美元的作品36件,3万到5万美元的作品29件。价格的分布比例较为均衡。
从图10可知,价格排名前20的作品,除排名第18的作品成交于1990年以外,其余均出现在2005年之后。从2005年开始,伊门多夫的市场开始活跃,并于2007年、2008年两年达到高峰,其中以2007年为最。在排名前20的作品中,各有6件作品成交于2007年和2008年,年份占比各30%,成交总额分别是183.78万美元和150.87万美元。此后市场略有回落,再于2011年达到一个小高峰。伊门多夫的最高价格出现2007年的伦敦苏富比拍卖会上,作品《All is well that ends well》创出47.27万美元新高。
6、马库斯·吕佩尔兹(Markus Lupertz ,1941-)
图11 图12(单位:美元)马库斯·吕佩尔兹,1941年出生于莱辛贝格/伯门,是德国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人物之一。1956-1961年,他先后在克莱菲尔德和杜塞尔多夫的艺术学院学习,此后到西柏林并开始了“颂赞绘画”。70年代中期“颂赞绘画”被“巴比伦-建筑”或是“斯提尔(风格)-绘画”等其他结构形式所取代。从1981年始他开始从事雕塑,1995年他的雕塑艺术达到高峰。
如图11所示,吕佩尔兹的前100名的成交价格相对集中,价格分布在3万至50万美元之间。其中20万到50万美元的作品2件,10万到20万美元的作品16件,5万到10万美元的作品39件,3万到5万美元的作品43件。
从图12可知,价格排名前20的作品中有2件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余下18件出现在2001年以后。至2006年,吕佩尔兹的市场开始活跃,在2007年达到第一个小高峰,并于2011年达到峰值。在排名前20的作品中,各有5件作品成交于2007年和2011年,年份占比各25%,成交总额分别是62.16万美元和80.60万美元。吕佩尔兹的最高价格出现2011年的伦敦苏富比拍卖会上,作品《Palette I》创出32.95万美元新高。
二、 西格玛•波尔克与最高成交价格
图13 德国新表现主义·六位艺术家最高价格作品图录 图13 德国新表现主义·六位艺术家最高价格作品信息 (单位:美元) 图14(单位:美元) 德国新表现主义·六位艺术家作品最高成交价格排序如图13、图14所示,上述六件艺术品分别是这六位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的最高成交价格的作品。从最高成交价格看,波尔克、巴塞利兹和基弗的作品最高价已突破300万美元。其中,波尔克创作于1967年的《Jungle》以923.74万美元的高价居于首位。
由于基弗和伊门多夫早年相继在中国举办过个人艺术展,相较其他艺术家,国人对前者的作品较为熟悉,认同度也较高。然而在德国甚至整个欧洲,波尔克的名声与地位显然要更为显赫。他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与格哈特•里希特(Gerhard Richter) 、康拉德•卢克(Konrad Lueg) 共同宣告了“资本主义现实主义”。这一口号既是对当时民主德国所颂扬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讥讽,也是对当时德国社会的物质崇拜以及享乐主义价值观的批判与挑战。无论是对时局的讽刺还是对当代艺术的针砭,波尔克在艺术表现上一直坚持身体力行地尝试各种媒介的可能性、探索新的表现方法。无论油画、装置、或摄影,波尔克总是打破惯有的表现方式而另辟蹊径。这使得他的作品在形式与内容之间保持着微妙的平衡,既具有形式的前卫感,又不失内容的深刻性。这更使得他的艺术能够跳脱当下的平庸,具备时代的前瞻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波尔克当是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中的代表。同样,国际艺术市场也给了与波尔克艺术成就相对应的回应,波尔克的作品一直为国际资深藏家所追逐。
三、 汇总分析
整体而言,从Top100的价格区间分布看,上述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的作品成交价格的分布态势较为分散,不同艺术家之间的价格水平相差悬殊。其中,波尔克、巴塞利玆和基弗有20%-30%的作品价格已突破100万美元。并且,波尔克和巴塞利玆还分别有3件和1件作品突破了500万美元大关。而另外三位艺术家的成交价格则徘徊在3万至60万美元之间,还未突破百万级。相较前三者而言,后三者的价格受到一定程度的低估。从成交量和成交总额看,以上六位艺术家的市场普遍启动于2000年以后,在2005年前后逐步活跃,并于2011年达到一个峰值。由此可见,德国新表现主义的市场目前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但整体已呈现出稳步上扬的趋势。
从美术史的角度分析,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产生不仅是对德国表现主义的传承与发展,更是一种建立在反思波普、批判当代主流价值观基础之上的思想产物。
二战以后,德国面临着美国强势文化的侵袭。在波伊斯的引领之下,德国新表现主义开始探索以当代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反思本国的文化需求,并倡导一种更为理性的普世价值观。这既是该艺术流派的核心价值所在,也值得为中国当代艺术所借鉴。随着世界范围内学术界对德国新表现主义的持续关注与大量研究,这一重要艺术流派将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其市场价值也将得到更好的体现。
报告撰写:施珺
出品:ArtTact.com
数据
Blouin Art Sales Index
http://artsalesindex.artinfo.com/asi/security/landing-page.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