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虎
斑斓画室、油彩缤纷,墨痕纯粹、油灯微明。
结绳不缚,零落白稿,屉格轻开,记忆暗门。
细微的木头、棉麻,不同质地的金属在发黄的白炽灯照耀下,显示出厚重而陈旧的气息。这幅创作于九零年代初的郭润文作品《痕迹》用方正古典的格局,呈现着属于画家青年时代简约、质朴的样式。
创造性的现实
作为中国写实画派中的岭南派艺术家,郭润文有着出色的古典油画写实技法。不同于人们对写实画派的一般印象,郭润文的注意力并不在技法上,而是很早便意识到“写实”主义仅仅作为一种技法的局限性。他对传统写实油画的突破在于:其一,对所表现的物象进行主观提炼,试图表现更深层次的历史意义;其二,他没有将现实表面化地处理成一种直接、逼真的再现,而是采取了象征、隐喻的手法来对物象进行描绘,从而具象的现实变成了一种具有引发人们联想的“创造性的现实”。
《痕迹》正是体现郭润文写实油画语言变革过程中的最好范例:描绘的物象都是真实客观的,却又是代表画家“主观现实”的艺术形象。整个作品精心的构图安排和充满隐喻的画面元素,承载着郭润文对逝去青春的追忆和情感。这也许是郭润文的旧画室一角,也许初学绘画时他曾在这里度过了许多时光,留下了种种痕迹,经年累月在旧家具和画具留下的斑驳油彩,怀表和落满灰尘的桌面暗示了时间的流逝,桌子屉格外露出的半张信纸和纸箱上翻开的书籍,仿佛无声地诉说着一个未完的故事。诸多细节的设置,让作品充满了一种时光凝滞的“史诗感”。
《痕迹》的首次亮相是1993年的“首届中国油画双年展”,获“学术金奖”。这是画家生涯里的第一个全国性美术大奖,也是其个人风格确立和艺术理念成熟的标志,由此开始了他以“痕迹”为系列带有历史怀旧感的创作。
用写实技法写意
进入2000年以后,郭润文继承“宾卡斯技法”并有所发展,其作品图式呈现出精致的画面语境和繁复的制作技术。严谨的油画制作程序使得郭氏创作非常费时耗力,但也为他在中国画坛最火爆时横空出世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通观郭润文近期作品,可以看出早期作品中带有的些许的矫饰意味已经荡然无存,渐蜕浮华后显得更加理性和宁静,试图以一种理想主义的构架,于烦嚣的尘世中,为观者在视觉上营建一个诗意的、安宁的心灵空间。也许这正是郭润文在绚烂之极后归于平淡的表现。
2010年后,在藏家逐渐熟悉了杨飞云、冷军、艾轩的图式后,忽然被郭润文这种画上的朦胧感激发了青年时代的记忆。展望未来,郭润文相信只有用写实技法去“写意”,才能表达历史与当下的感受。写实,不是绝对复原真实,而是依靠“间接的魅力”,形成类同古典的隐喻。这种写实手法中透露的深厚寓意,融合了现实主义与形式主义的两极。它既有西方经典品质,又兼具了东方风情。而郭润文用一种完美的形式语言诉说自己的现代性体验,似乎才是印证其作品在市场上发力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