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只眼
朝鲜画家笔下的“北京”,还原的并非真正生活和社会。同样,一些中国人绘出的“混搭西洋景”,就是原汁原味的海外世界?
日前,一批谙熟画技却从未到过中国的朝鲜画家,画起了他们所不熟知、中国人却耳熟能详的“大裤衩”、“鸟巢”、“水立方”。画作甫一传出,就引起中国网民的围观。
这些画面,确实很具视觉冲击力:“大裤衩”、“水立方”们被绘制得惟妙惟肖,可围绕着这些熟悉景物的,却是“蓝海洋”“金麦浪”等,在卡拉OK放歌的,也是穿着绿军装的人。
不能讥讪这些朝鲜画家,对他们而言,2008年的北京毕竟是完全陌生的存在,作为“来料加工”绘制任务的承接者,他们也只能尽可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绘制一幅他们心目中的“新北京”。可他们为何绘出的,是静物实景逼真、动态背景和氛围“气场”严重失真的混搭景观?
正所谓临摹易,写意难。“大裤衩”、“水立方”不管构图再怎么复杂,对朝鲜画家们再怎么陌生,对训练有素的画匠们而言,毕竟如石膏像或写生静物般,是可以用线条、色彩等勾勒的无生命之物。相反,动态背景和氛围“气场”看似简单,实则是人、社会和生活气息的有机结合,非浸淫其中良久,是无法真切体会个中三昧的,别说是从未来过北京、闭门造车的朝鲜画家,即便是普通走马观花的游客,怕也没法用笔还原。朝鲜画家们笔下的背景、“气场”,也只能是他们所熟悉的那一片天地,把这跟“鸟巢”等糅合,难免形成混搭效果。
其实国人又何必嘲讽那些因为客观原因只能临摹、无法写意“北京”的邻国画家?我们自己不也经常闹着同样的“混搭”笑话?
不少国人在描写自己似曾相识、却未必真正了解的海外百态时,常常也是如此:对人家的“地标”、静物,基础设施,法律条文等,常常能勾勒得像模像样,但说到其文化内涵、民族特性、法律精神、社会面貌,却往往云山雾罩,浓墨重彩的背后,不过是把自己更熟悉的“意”(或主观臆想,或不过身边“气场”的再加工),给混搭到“西洋景”里去了。
朝鲜画家笔下的“大裤衩”,并不像“大北京”,因为真实静物和虚假“气场”的混搭,所还原的并非真正生活和社会。同样,一些中国人绘出的“混搭西洋景”,就是原汁原味的海外世界?
和东邻的艺术家们相比,今天的中国“画家”们有更多机会、更开阔空间,不仅有条件去学“临摹”,更有条件去“写意”,去真正了解外面的世界,与其五十步笑百步,不如认真作好自己的“画”。
□陶短房(学者)
(原标题:朝鲜画家笔下的“北京”为何混搭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