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见
国庆期间的上海博物馆,不仅门口要排队,“从巴比松到印象派—克拉克艺术馆藏法国绘画精品展”的展厅门口也要排队,而且队伍从二楼一直蜿蜒到一楼。来到上海之前,这 73 件画作已经在全世界 8 个城市进行了巡展。印象派大概是中国观众最熟悉的西方绘画流派了,所以这个展览如此引人注目也不足为奇,更何况此次展出的印象派大师作品不只一两幅,光是雷诺阿的就有 22 幅,莫奈的也有 6 幅,走进展厅简直像走进了画册一般,有种倒错感。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 《坐姿裸女》 1884 年。克拉克艺术馆是美国胜家缝纫机公司继承人斯特林·克拉克的私人博物馆,他在 30 多岁时到巴黎定居,娶了一位年轻貌美的喜剧女演员,并开始有计划地购买艺术品,而他一旦买进一幅画,就几乎不考虑再将它卖掉。从展览中不难看出,雷诺阿的作品是斯特林夫妇的核心收藏,第一幅作品购于 1916 年,最后一幅购于 1951 年。不过,虽然斯特林收藏了相当数量的雷诺阿绘画,但却肯定不是他作品的最大藏家,他不像很多藏家那样喜欢“占有”一位艺术家的作品,也很少一次性购入很大数量。最多的一次,他一年购入了 6 幅。在他一生中,一直关注着市场上出现的雷诺阿作品,并且喜欢一件一件进行挑选。他有自己的眼光,对艺术家早期和晚期的画作兴趣不大,主要收藏集中在 19 世纪 70 年代到 80 年代早期,此次展出作品的年代分布证实了这一点。其中,作于 1879 年的《持扇的女孩》应该是最广为人知的一幅,频见于明信片和画册,而画中原型、女演员珍妮·萨马离,也是雷诺阿钟爱的模特。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 《盘中的苹果》 1883年。在众多重要的印象派作品藏家中,斯特林是很特别的一位,他也完全能够欣赏学院派的作品,他说自己“喜欢一切好的艺术”。因此展览里不仅有巴比松画派和印象派的作品,也有不少同时期学院派的创作,而且那些作品大多非常好看。比如让-莱昂·杰罗姆的《弄蛇人》(1879)和《奴隶市场》(1866)。这两幅画都极具异域风情,斯特林的父母曾一度拥有前者,后来此画不知为何又流入市场,被斯特林在 1942 年重新买下。杰罗姆对画中人物和建筑的细节刻画十分用心,乍看之下很容易以为他是对客观现实进行了严谨的描摹,实际上,他在作品中对多种现实进行了拼凑,还融入了自己对异国情调的想象。比如《弄蛇人》背景中的蓝色弧形砖墙是以今天伊斯坦布尔托普卡匹宫内三块嵌板为原型的,地板则来自开罗阿莫尔-伊本-阿斯清真寺的地面,裸体男孩弄蛇是 19 世纪埃及出现过的技艺,而观众们的服饰却呈现出多样化的民族风格。尽管这显然不是对某次特定表演的描绘,但显示了杰罗姆所处时代西方人典型的东方想象。
让-莱昂·杰罗姆 《弄蛇人》 约 1879 年。展览中还有一个有趣细节,策展人将威廉-阿道夫·布格罗—法国学院派领袖之一,也是斯特林非常喜欢的画家—的《坐姿裸女》(1884)与雷诺阿的《金发浴女》(1881)挂在一起,两幅画的主题类似而风格迥异,但技法又都很娴熟,以至于很难客观评判谁画得更好些,只能说它们是各自流派中不俗的作品。《金发浴女》是雷诺阿 1881-1882 年意大利之行后带回的名作之一,画中的模特应该是他未来的妻子艾琳·沙里戈。裸体少女身上的光线和她自然放松的体态是这幅画的亮点,尽管人物肖像的部分被认为实际上是在画室中完成的。虽然印象派的创作手法是现代的,艾琳却显露出拉斐尔湿壁画中人物般古朴而永恒的美。《坐姿裸女》则胜在表现人物肤色的技艺和复杂坐姿的刻画,被认为是“优雅与精准的奇迹”。
克拉克考察队成员(从左至右):索尔比、克拉克、科布、格兰特、道格拉斯,1908 年 11 月。除了作品之外,展览还呈现了斯特林 1908-1909 年在中国期间的大量文献。这部分内容与他的收藏无关,但在他的一生中,却是不可省略的一段传奇。那两年中,斯特林组织并带领了一支雄心勃勃的考察队,从太原出发,穿越中国的大西北,行程逾 3200 公里,研究涉及中国的地理、气象、生物、民族志等多个学科,收集了上千件动物标本,并把它们捐给史密森尼学会,用于科学研究。即便克拉克后来因为中国动荡的局势而结束了这场科考,他还是资助当时与他同行的博物学家索比尔继续在中国的研究工作。科学研究以外,斯特林及其科考队沿途还拍摄了大量照片,包括民生、建筑、风光等各个方面,无论在美学上还是资料意义上,都十分珍贵。展出的照片同时也收录在《穿越陕甘:1908-1909 年克拉克考察队华北行纪》(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 2010 年 4 月出版)和《斯特林·克拉克在中国:1908-1909》(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3 年 9 月出版)两本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