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又一个四十年故事的展览。两年前,江西美术馆以“陈丹青、林旭东、韩辛—四十年的故事”揭开了该馆首展的序幕,汪晓曙、吴翘璇、唐高潮、杨建林、李抚生五位土生土长的江西艺术家以“岁月如歌”为主题于2013年12月8日上午十时再度聚首江西美术馆,为我们讲述另一番艺术的故事。四十年弹指一挥间,昔日的翩翩少年已早生华发,在历经无数次的人生抉择和摸爬滚打后,少年的艺术之梦却依然坚定。故事的主人公并不尽皆声名显赫,然而,或许他们的故事,更能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与人生的多舛,也更能贴近江西美术发展的现实境况。
汪晓曙、吴翘璇、唐高潮、杨建林、李抚生五人,他们在“文革”中共同度过了少年的求学生涯,共同的爱好让他们走到了一起,尽管在日后,不尽相同的成长经历让他们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变化,但无论是作为专业画家的汪晓曙、吴翘璇、杨建林,还是走向仕途的唐高潮,以及下海经商的李抚生,把他们四十年始终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无疑是友谊与艺术的红丝线。岁月如歌,如今,当初“只争朝夕”的少年们再度以青春的梦想和憧憬,热情地为我们奉献出一场艺术人生的视觉对话,这是一种怎样的感动和执着。
广州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汪晓曙曾于1979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江西南城人,后在浙江美院进修研究生班学习,汪院长以水彩连环画闻名艺术界,水彩画颇为著名获多项奖。汪晓曙的艺术之路从抚州开始,从江西开始。江西的土壤和经历造就了他,在广州发达的现代都市中,他一直在默默地回望故土。他是本次“四十年故事”的发起人,既是为了友谊的见证,也是为了对故土的回报。
汪晓曙也是全能型的艺术家,他在水彩、油画、中国画等多个领域中自如游弋,转益多师,相得益彰。善于进行理论思辨和总结的他,又相继写出《绘画创作论》、《绘画语言论》、《20世纪岭南水彩画史》、《美术创作学》等多部理论著作,可谓著作等身,这在画家当中是极为罕见的。
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吴翘璇于1978年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系。在具象雕塑领域,吴翘璇的作品以洗练和概括为突出特点,不仅体现出对雕塑语言的自如把控力,也体现了鲜明的主体意识和开阔的艺术视野。近年来,吴翘璇又在积极尝试现代雕塑语言,利用材料的物理属性来完成雕与塑的锤炼,力求形式与方式的突破。尽管他自己也坦言,他在具象雕塑领域更为成熟,但无疑,所有的尝试与实验,都将给吴翘璇的具象创作实践注入新的血液。
与汪晓曙和吴翘璇同窗好友唐高潮,儿时一起办报,迈时一同办展,实属堪称最完美隽永的回忆录。据唐高潮回忆,“那时班级里办报几个同学凑在一起干劲十足,一切为了文化艺术理想,汪晓曙画刊头绘画,吴翘曙负责题花和插图,我和一同学负责文章内容,无追求无理想只为画好手里的一期报刊,实在为迄今难以忘怀的珍贵记忆。”唐高潮书法创作领域中积极耕耘。其行书以王羲之《兰亭》、《圣教》及米芾《蜀素》、《苕溪》为宗,上追晋唐诸家平和、典雅的俊逸书风,隶书则习《石门》、《曹全》,取其古拙意趣及淳厚高远之姿。
逆境之中杂草重生,杂草丛中独树一帜方为孤芳,恰巧杨建林就是这样一只傲视杂草的花枝孤鸟,杨建林主攻人物创作,偶尔涉猎花鸟、山水。杨建林的不少水墨人物都脱胎于速写,这是七十年代习画者最可宝贵的品质,在照相机并不普及的年代,速写既是锻炼造型能力的最佳手段,也是积累创作素材的最好方式。杨建林把这种体验延续到了今天,并发展出一套笔墨样式,并自如地运用于花鸟及山水的创作。现代水墨人物的发展与西方素描的引进密切相关,传统程式在面临当代题材时受到了考验与挑战。杨建林敢于挑战全新的领域,他以现代时装为主题的人物绘画颇显示了智慧和勇气,亮丽的设色与沉着墨块的配合十分恰当,造型的几何化感觉被强化,以虚实分割空间,以黑白组织结构,画面有较强的形式意味。
弃艺从商此为求生之上乘之选,命可活意难弃,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可以说从一个绘者的初始就已经注入焦灼的血液,占时的冷却只是未寻觅到酒精的燃点。下海经商的李抚生在知天命时心灵之火被再度点燃,义无反顾地重新投入到艺术之中,创作出一批高质量的作品,令人动容。如李抚生写道,“倏忽间我清晰地感觉到内心深处有一扇门轻轻打开,多年生活的积淀和绘画的激情再也按捺不住,想要喷薄而出,流淌在画笔之下。” 李抚生没有像前面几位那般受过良好的艺术训练,但他所拥有的,是良好的绘画感觉,更是丰富的人生历练和生命体悟,激情一旦释放,才情的喷薄也就指日可待。李抚生“归队”了,也正是李抚生的“归队”,“岁月如歌”的集结号才真正吹响。少年时代的梦想在人生几经拐弯后,又共同回到了最初的原点,因为这个原点,艺术的故事才得以被讲述、被延续。
本次展览可谓是一场盛大且有深度的身份跨界展览,弹指一挥间四十年岁月如歌,五位少年艺术创作友人,今在商政育艺界各尽其职数载已久,四十余载艺如泉涌,携带油画、水墨、雕塑、水彩、书法、素描登上江西首届艺术作品全面类别的集结号,扬帆追溯四十年前追艺往事,实为一部江西艺术故事的概述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