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陈君达
收藏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传承,需要一代一代发扬光大。曾经稚嫩、青涩、懵懂、叛逆的80后一代正陆续步入而立之年,开始在收藏领域崭露头角。收藏已不仅仅只是兴趣,更是一种责任,一份使命。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80后一代不仅会成为艺术品市场的中坚力量,更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推手。80后新生代青年收藏家正在强势崛起。
颜峰:挖掘宝山海派文化内涵
80后青年收藏家颜峰,应该可以说是这个群体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位藏家。虽然与颜峰相识的时间并不长,但对他并不陌生。近两年多来,在很多拍卖会现场都曾见到过他的身影。颜峰有着良好的家教,很早便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书画产生了浓厚兴趣。据颜峰介绍,大约在三年多前,他开始正式涉足书画收藏,并且专以近现代海派绘画为收藏体系。颜峰说,他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宝山人,一直很关注宝山地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对海派绘画的梳理和研究,我发现其实宝山也是海派绘画很重要的一个发源地。像钱慧安、沈心海等一些海派名家均是出自上海宝山及附近的崇明一带,还有的则是外地来宝山定居生活、创作。后来这些画家大多离开宝山去了上海豫园及其周围地区发展。如今,一提到宝山,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钢铁、工业,鲜有人会想到宝山与海派绘画的关系。所以我就选择了近现代海派绘画作为我的收藏体系。经过这几年的收藏,现在大约有500余件近现代海派名家作品,包括任伯年、虚谷、沈心海、钱慧安、张石园、黄山寿、汪亚尘、张聿光、张大千、郑午昌、程十发、谢稚柳、刘旦宅、刘海粟、陆俨少等画家的代表作。为了能够系统地收藏海派绘画,对于国内外的大型拍卖会,我几乎是有拍必到,即便是一些小拍,只要发现有好的作品,我也会参与,能不放走的作品尽量不放走。”
清末的上海,由于其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和繁荣的艺术品市场,吸引了众多书画家蜂拥而至,是上海迅速成为全国画坛的重镇,而豫园因其在上海特有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氛围,成为了书画家们的云集之地。早在清末道光时期,吴家麟即在豫园创办了“萍花书画会”,此后又相继有“飞丹阁书画会”、“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宛米山房书画会”等在豫园设立。但当时影响最大的却是成立于宣统元年的“豫园书画善会”,该会除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度停止活动以外,前后存在了40多年,成员有近200人,几乎网罗了当时上海的主要书画名家,包括有吴昌硕、王一亭、钱慧安、高邕、杨逸、程璋、程瑶笙、黄山寿、蒲华、沈心海、汪仲山、姚鸿、黄俊、汪琨等,而首任会长钱慧安即为宝山人。
现在颜峰最大的愿望就是在宝山当地建立一座海派绘画美术馆,将自己的收藏系统地呈现出来,让人们能够更全面的了解宝山文化以及海派绘画发展史。据颜峰介绍,现在美术馆的建设方案已报有关部门审批。他希望未来能将这座海派绘画美术馆打造成为宝山面向国内外展示交流的城市名片。眼下,内地艺市秋拍将至。对于即将到来秋拍,颜峰表示他已经在关注各家拍卖公司的拍品征集情况了,期待能有更多符合他收藏体系的海派绘画佳作亮相。
徐涵明:画习“发老”,鉴承“半尺”
2013年7月18日,由上海中国画院和中华艺术宫联合主办的“丹青致优”陈佩秋书画艺术展在中华艺术宫隆重开幕,有来自书画界、收藏界、文化界等名流大腕参加了开幕式,盛况空前。年轻的徐涵明正是这次画展的主要策划人之一。
80后的徐涵明毕业于复旦大学,平时为人处世低调,所从事的主业与书画收藏也毫不相干。徐涵明说,书画是他一生的爱好,但不会作为主业来做。然而,他所具备的扎实功底,却令无数人望其项背。
徐涵明自幼习画,师承海派名家程十发,由于天资聪慧,深得程十发喜爱,其作品也经常参加一些国内外的展览和比赛,获奖无数。徐涵明说,儿时也曾幻想过将来成为一名书画家。高中时,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经著名相声演员姜昆介绍,徐涵明在京结识了徐邦达、滕芳伉俪。据徐涵明介绍,由于当时浙江海宁正在筹建徐邦达艺术馆,那段时间徐邦达经常往返于北京和海宁之间,有时会在中转站上海稍作停留,他便利用这样的机会拜访徐邦达,向他请教一些书画鉴赏方面的问题。徐涵明的认真与天赋很快得到了徐邦达的肯定与赏识,在他高考完之后,正式拜师徐邦达,成为了徐邦达的关门弟子。“当时,徐邦达老师特意为我题了一首诗,表示了对我的肯定,我到现在还记得,名为《调十六字令》——缘。海上相逢,果是天。论书绘,稀有在人间。”徐涵明说。
大学期间,徐涵明每个周末和假期都会去北京向徐邦达学习书画鉴定。“学习书画鉴定,最好的方法就是多看作品。一方面,徐邦达老师带我看了很多博物馆馆藏的古代书画作品;另一方面,由于当时各个拍卖公司都需要找徐邦达老师鉴定书画,因此,老师特意将拍卖公司的拍品鉴定安排在周末进行,在鉴定的同时给我做了很多点评和介绍。”徐涵明说。
徐涵明正式涉足书画收藏始于2002年,当时他还只是个大一新生。据徐涵明回忆,他收藏的第一件作品就是清初“四王”之一王翚的《夏景园亭图》手卷。“这件作品可谓是王石谷的绝笔之作,画得非常精,极为传神,而且非常有意思。当时王石谷画完后还没来得及题款就去世了,后由他的学生陆道淮代王石谷题款。画作由赵叔孺题引首‘耕烟胜墨’,徐邦达跋尾,而赵叔孺恰好又是徐邦达的老师。所以一件作品中蕴含了诸多师生关系。这件作品先后由广东三水何氏田溪书屋和上海收藏大家蒋祖诒旧藏,是一件传承有序的精品之作。”徐涵明介绍说。
对于古代书画的收藏鉴定,徐涵明认为,作品存世量较多的画家,可以通过作品比对来进行鉴定,而对于宋元古画以及流传极少的画家作品,由于缺少参考物,因此鉴定是需要慎之又慎,除了要对作品的笔墨、气韵等方面进行鉴定外,旁证也非常重要,包括画作的题跋内容、题诗格律、作者的历史背景及习惯等,都要进行仔细的逻辑推理。他建议收藏者不仅要熟悉中国艺术史,对笔墨纸砚这些国画工具也要有充分的了解和感情,这样才能更深刻体会中国画的笔墨情趣。
徐涵明的收藏,除古代书画外,近现代书画也是他非常关注的板块。徐涵明说,近现代画家中,张大千、谢稚柳、陈佩秋、陈少梅和齐白石等都是他最欣赏的艺术大师。“谢稚柳和张大千的作品继承了宋元绘画的气质和内涵;齐白石的作品天真、可爱,充满趣味;陈佩秋在继承宋元笔墨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方绘画元素,技法全面,功力深厚,具有创新精神,在中国绘画史上,女性画家中无出其右者。”
朱大成:见证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时代变迁
80年出生的朱大成,原名朱泓睿,字大成,后以字行,长于书香门第,家族父辈、祖辈们与不少书画名家时有往来,耳濡目染,使他自幼便醉心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书画艺术。据他回忆,幼年时,祖父就经常带他去参观一些画展和拍卖会预展,如1993年的朵云轩首拍,2001年的敬华首拍,他都经历了。此外,家族长辈们也时常带他去拜访一些书画名家和收藏家,看他们作画、品画、鉴画。于是,他的童年也就在赏画与习画中度过,不亦乐乎。朱大成说,儿时的这些经历,为他日后收藏、研究书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高中毕业后,朱大成顺利考入了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在潘耀昌、李超、徐建融等名师的教授和指导下,开始以“清初六大家”为主要研究方向,并独立完成了研究论文《恽寿平<长林平岫图>真伪考辨》。本科毕业后,朱大成去了法国继续深造,同时攻读了博物馆学和艺术史硕士学位。国外的求学经历,使朱大成的眼界有了极大的开拓。回国之后,朱大成先后从事过艺术品拍卖和艺术品基金等,现在,他致力于艺术品金融化施行的探索。
朱大成真正涉足艺术品收藏是从他大学本科时期开始。据朱大成介绍,他独立收藏的第一件藏品是丰子恺的画作,而丰子恺正是他最崇敬的画家之一。“丰子恺的画是有佛心的,仁爱的,能洗净人心灵并传心善良的。我的第一件藏品就是一件丰子恺的《游春图》,一平尺左右,描绘一群人登山游春其乐融融的场景。当时丰子恺的价格还没有起来,得来很偶然也不贵。大约是在前年的时候,我将这件作品以27万元的价格割爱了,这也算是一个艺术品投资的成功案例,自己后来又陆续得到几件丰子恺佳作,但是对这件作品一直记忆深刻,难以忘怀。”朱大成说。
在旅法期间,朱大成也经常去参加法国一些中小拍卖公司举办的各类艺术品拍卖会。虽然置身于西方艺术殿堂,但他并没有转而去收藏西洋艺术品或中国早期油画,而是仍然专注于中国传统书画收藏。期间,又陆续收藏到黄胄、唐云、刘海粟等名家画作。“中国早期油画家中虽有不少人曾留学法国,但留存下的作品存世量并不大,且其中不少都是画家学生时期的习作,有些甚至是临摹欧洲各流派大师的作品。而他们当时的作品又很多是以法文或英文署名,往往与大批欧洲中小名家的作品混在一起难以辨认,更多的则早已毁坏灭失了。”
如今,朱大成的收藏从明代至现当代的书画作品已有300余件,包括有董其昌、陈继儒、刘墉、改琦、费丹旭、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王一亭、陆俨少、刘海粟、吴湖帆、冯超然、唐云、程十发、朱屺瞻、丰子恺、张石园、谢稚柳、陈佩秋、陆抑非、刘旦宅、方增先等,其中尤以近现代海派名家作品居多,也囊括了部分北方画派诸家之作。
朱大成认为,做收藏必须要带有做学问的研究态度,而不应是受市场利益的驱动和诱惑而收藏。“收藏要有一个体系,在这个收藏体系内可以再设立一些小专题。我主要是收藏近现代海派作品,在这个范围内,我又可以构建如‘三吴一冯’、花鸟‘四大花旦’等一些主题性的专题。清末民国的时候,上海滩各种画社纷纷崛起,盛极一时,其中不少有名头的画家,现在多被忽略、被遗忘了,他们的作品现在市场价格并不高,但在当时的画坛他们都是有影响力的人物,在美术史上的地位很高,能够收藏成为系列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如果只是单纯的买进卖出,那充其量只是个投资客,算不上是收藏家。古代书画收藏是书画收藏中门槛最高的,存世量最少,鉴定难度最大,但文化内涵也最高,对于古代书画收藏,我是非常谨慎的,只要确定是真迹,我一旦入藏就绝不会再释出,我相信任何一位真正的收藏家都会慎重处理自己的古代书画作品,是不会轻易释出的。”朱大成说。
对于未来的打算,朱大成说,他将着手对现有藏品进行整理和修复,逐渐将一些游离于收藏体系之外的藏品进行调整,补充体系中缺少的作品,不断完善、提升自己的收藏体系。
周大为:习古代书画,藏当代艺术
去年SMG推出的一档名为《翻箱底》的综艺节目,让年轻的80后收藏家周大为走进了公众的视野。其实,对于熟悉当代艺术圈的业内人士而言,对他则多不陌生。香港蘇富比2007春拍,徐悲鸿名作《放下你的鞭子》;中国嘉德2007春拍,陈逸飞《黄河颂》;北京保利2009春拍,陈逸飞《踱步》等,这些当时曾引起巨大轰动的天价名画,周大为不仅是记录的见证者,更是拍卖的直接参与者。
周大为从小定居加拿大,自幼喜好收集邮票、钱币等,后毕业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Columbia),主修中国古代美术史,并兼修了世界美术史,曾师承著名学者高居翰。据周大为介绍,他真正开始涉足艺术品收藏,始于大学时期。“我收藏的第一件作品就是中国油画先驱吴大羽先生的一件蜡笔画作品,来自于2005年佳士得的一场拍卖会上。”周大为说。
虽然周大为曾主修中国古代美术史,但他的收藏体系主要还是围绕20世纪中国早期油画展开的,经过这些年的累积,目前已收藏有300多幅老油画作品,包括有第一代艺术先驱林风眠、关良、吴大羽、庞薰琹、周碧初、陈抱一、颜文樑等作品,以及第二代油画家闵希文、任微音、朱德群、赵无极、吴冠中等作品。“老油画还仍然是一个被低估的板块,还有很多老一辈油画家的作品值得关注。在老一辈的油画家中,我尤其喜欢林风眠和吴大羽,我觉得他们受欧洲现代主义影响很深,作品风格鲜明。”周大为说。除老油画外,周大为也热衷于收藏现当代艺术作品,不仅有架上绘画和雕塑作品,还收藏有影像及装置艺术等。“现在对当代影像及装置艺术这一块的收藏,除我们小范围的一些藏家在介入外,国内还很少有在专门收藏这一块的。很多人对当代艺术还不理解,但我觉得当代艺术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态度,它反映这个时代的社会现状和生活状态。现在,在西方当代艺术市场中,架上绘画和影像、装置作品所占的比重已经接近一半一半了,我相信未来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也会朝着这个趋势发展。”
与一些藏家会直接找艺术家本人买画不同,周大为表示他收藏的当代艺术作品全部来自画廊或以拍卖形式购得。“我是个遵守游戏规则的人,作为收藏家,我觉得没必要跟艺术家走得太近,我很少会直接跟艺术家打交道,更不会与艺术家做交易。画廊的作用就是推广艺术家、保护艺术家,让艺术家能够更好地完成创作。如果一个艺术家是自产自销,我认为那样的艺术家作品是不值得收藏的。目前,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存在的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缺乏完善的游戏规则。”周大为说。
当谈及未来的计划,周大为表示,拍场上的那些精品名作已经不是他的主要收藏方向了,今后将会跟国内外的一些优质画廊和美术馆合作,以策展人的眼光,去发掘有潜力的年轻一代艺术家。
丁哲:以弘扬玉文化为己任
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丁哲是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言谈举止无不体现出“老北京”的范儿。尽管年纪尚轻,但对于中国古代玉器却有着深入研究,已公开发表古玉研究论文30余篇,合著专著1部,并主持教育部课题子课题1项。丁哲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考古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国收藏家协会学术研究部高级研究员、台北杨建芳师生古玉研究会会员,属于典型的“学者型藏家”。他曾参与内蒙古博物院馆藏玉石器清点、整理,以及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通史博物馆的藏品征集、鉴定和布展工作,并多次参与国家级文物普查和考古发掘项目,还参与筹备创立了内蒙古收藏家协会玉器专业委员会并曾担任副主任一职。
与很多藏家属于“半路出家”不同,丁哲从儿时起便与玉结缘,且很早便涉足古玉收藏。据丁哲介绍,他的外祖母出生于天津一个民族资本家家庭,家族长辈们不仅从官经商,且精鉴赏、富收藏,然而,经过建国以来历次运动,尤其是十年文革浩劫,家族收藏的文物艺术品大多流失和损毁,文革结束后返还了部分藏品,由于家族成员众多,最后留给他外祖母的有几件瓷器和十几件玉器。“我小时候常跟外祖母一起生活,从小便接触到这些东西。这些玉器中,既有玉牌饰,也有圆雕动物等造型,都属明清玉雕作品,雕工非常精美,现在看来价值不菲,但当时就是我的玩具。”丁哲说。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耳濡目染,使丁哲对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中国古代玉器产生了浓厚地兴趣,于是,当时还是高中生的他便开始涉足古玉收藏了。“那时,我一有空就会去潘家园、报国寺等古玩市场淘宝,当时的古玩市场,赝品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泛滥,还是能淘到一些真东西、好东西,价格也远没有现在这么贵。我刚开始主要是收藏明清玉器,我父母也比较开明,在这方面还是挺支持我的。”丁哲说。
由于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丁哲的古玉收藏多是来源于一级市场和藏家间的相互转让。除收藏整器外,丁哲还大量收购古玉残件以作标本研究。面对如今赝品泛滥、鱼龙混杂的古玩艺术品市场,丁哲建议年轻的收藏爱好者们首先应该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标准器”数据库,所谓标准器就是考古出土的玉器,至少要将上千张标准器的图片烂熟于心,在充分熟悉标准器特征以及各朝代玉器风格的基础上,要从料,工,形,纹,沁五点综合考察,做到触类旁通,在收藏时应多看少买,避免“捡漏”心理。“在古玉面前,我们都是匆匆过客,谁都不可能是永远的拥有者。收藏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深刻认识器物的文化内涵,学习鉴赏知识。”丁哲说。
当谈及未来打算时,丁哲表示他将会投入更多精力向大众普及玉文化知识,弘扬中华玉文化。同时,他也正着手研究东周时期古玉发展脉络,力图通过梳理东周时期玉器纹饰、器型等特征,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期断代和地域分区。“东周时期时代文化变迁迅速,玉器纹饰变化也非常频繁,这项研究目的在于构建出一个新的序列,对东周时期玉器断代重新定位。”
本文先后采访了5位80后新生代青年收藏家,客观记述了他们的成长背景及收藏历程等。这5位青年藏家中,既有出生于80年代初者,亦有出生于80年代中期和80年代末者。他们的成长环境与收藏风格各不相同,有收藏古代书画者,有收藏近现代书画者,有收藏古玉者,也有收藏油画及当代艺术者。尽管收藏的经历各有不同,但在热爱与坚持下,最终他们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收藏方向,取得了不错的收藏成就。本文通过介绍这5位青年藏家的经历,希望能够为所有正在收藏道路上摸索的年轻收藏者们带来一些启发和借鉴。今日的年轻收藏者们将会成为未来收藏领域的中坚力量,担负起文化传承之重任。希望每个年轻收藏者都能在收藏的道路上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