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罗斯科(1903-1970)生于俄国,十岁时移居美国。罗斯科注重精神内涵的表达,他的作品总是由巨大的色块组合而成,神秘、简洁、热情、富有煽动力,意图通过这样的画面唤起人们隐秘在心中的各种情绪和对永恒与神秘的追求。罗斯科说,“我对色彩与形式的关系以及其他的关系并没有兴趣……我唯一感兴趣的是表达人的基本情绪,悲剧的,狂喜的,毁灭的,等等。如果你只是被画上的色彩关系感动的话,你就没有抓住我的艺术的核心。”
作为20世纪最著名的色域绘画抽象大师,马克·罗斯科的抽象色块代表作之一的《橙、红、黄》尤为著名,首先作为抽象绘画的代表画作,这幅画无疑让人有些不惑,极简主义,抽象主义,表现主义的风格似乎也在其中,但更强烈的则是这幅图像传递来的精神内涵,思考价值。
作为图像理论的研究对象,它与外界的某种关联似乎更让我着迷,这幅画的名字叫《橙、红、黄》,名字直指画中的三块颜色,橙色,红色,黄色。从罗斯科本人的其他作品来看,他对图像的代号并没有刻意发挥想象力,作用似乎都是在传达出画家内心的想法,但作为一种媒介,图像本身就可以传达出十分多的想法,但作为观众的我们从图像中所获取的信息也十分丰富,先就但从一个观众,一个图像媒介,一个图像作者,在恒定的空间和时间里,分析图像与其它事物的某种关联。
这幅作品的尺寸巨大,单纯的颜色分布其中,我们所讨论的颜色即指这种颜色材料的带给我们的视觉感受,我们没有也不知道这种颜色的材料,,那站在画面前的观众从这画面中能得到什么呢?这种抽象作品总是给我们以一种不熟悉的,不具体的形象,抛开了它所在现实中的自身意义,比如油画颜料在画布上被重新调和,排列,组成另一种意义的图像,因为我们看到了油画组成的图像带来的视觉效果,而不是油画材料本身,似乎无论它被组合成什么样的图像从油画材料的角度都是抽象画,又如我们常见到的几何抽象画作品,由几个常见的几何图像,并且是我们熟知的十分具象的几何图像,排列组合成了新的具体图像但是和现实中的人们心中所熟知图像产生不了某种十分明确的关联,在这个时候也许有人仍然努力的将这样的图像与他心中的某种知道的具体图像产生关联,得出“它像。。。”的结论,但这并不是一副真正的抽象画所表达的意义,一定不要与任何具象的现实事物产生关联,罗斯科的作品正好能将观众的思想引到另一种方向,让观众从他所制造的图像中与这种更为神秘的事物产生某种关联,罗斯科的作品一般都要在一种特定空间内发挥出作者想要表达效果,在独立的展览空间,或是在教堂里,巨大的画面摆在四周,观众置身其中,凝视一副画面,带给观众的往往是一种精神上的感知,正如罗斯科本人所说,“我对色彩与形式的关系以及其他的关系并没有兴趣……我唯一感兴趣的是表达人的基本情绪,悲剧的,狂喜的,毁灭的,等等。如果你只是被画上的色彩关系感动的话,你就没有抓住我的艺术的核心。”一件抽象作品如若真正能够感动观众,或者说与每一个观者的内心深处的某种如悲剧的,狂喜的,毁灭的,等等人的基本情绪,就说明它本身的图像意义已经指涉到另一种不同于具象的熟知的现实事物,而是存在思想中抽象的感知,无形而不受空间时间限制,甚至是隐含着作者对一切现实存在的一切直接感知的一种批判,反现实主义也许是抽象主义的特定任务,20世纪的抽象表现主义中,绝对意义上抽象的绘画作品也许非罗斯科作品莫属,也许一些抽象画作品有关于形式上的考究,但依然只停留在视觉表达上,没有在视觉外的精神层面有所体现,所以真正的抽象作品,或者说绝对的抽象作品,更应该在一切现实视觉以外的事物产生关联性。
在叙抽象作品与具象作品的关系,一般意义上,我认为,首先绘画作品作为一种联系艺术家与大众之间的一种媒介,它在意义的抽象与具象的区别没有绝对,更要取决于两者各自的表达,或许作为一种分类,例如艺术家所表达的意义与观众所感知到的意义一致时,则为具象,图像的意义清晰,直白,容易产生一样的共鸣;相反艺术家想表达的意义与观众的意义不一致时,图像的意义模糊,不易理解,难以沟通作者与观众,即是抽象。
按照这种分类,罗斯科的作品则可以在特定的观众面前成为一种具象作品,但是从特定视觉上分类他的作品则为视觉抽象作品。即从另外的一种视觉角度分析抽象图像与抽象图像的关系,一切现实存在类似的图像事物(绘画图像本身除外)并被常人所熟知的,即为具象图像,白底上一条黑色的笔迹,使人联想到一根黑色的线,可能是棉线,麻线,或是绳子什么的,那这幅图像也便有了视觉上具象图像的意义;但当它使人不可能从中联想到视觉上的具象图像时,它便是抽象的,同样这幅图像,黑色的笔记,弯曲着,纠缠在一起,可能使人产生思绪上的共鸣,例如纠结,迷惑的感知,此时这幅图像便有了抽象图像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