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油雕 >> 油画雕塑 >> 读刘文斌教授的绘画艺术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油雕 >> 油画雕塑 >> 读刘文斌教授的绘画艺术

读刘文斌教授的绘画艺术

作者:佚名      油画雕塑编辑:admin     
刘文斌教授桂林写生 刘文斌教授桂林写生

  刘文斌教授在哈萨克斯坦国立美术学院和国立师范大学学习和工作中,对中亚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原苏联时期的油画艺术中的表现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装饰风格源于哈萨克斯坦暨中亚艺术。

  多年来,刘文斌博士一直潜心于美术文化的研究,他常常游走于中西、古今的艺海中,用他的敏慧灵气和勤勉的艺术态度滋养着属于他独特的艺术天地。他注重对传统艺术的研究与继承,探究艺术的哲学思辨与解读,同时他没有追逐所谓的艺术潮流,而是踏实地寻找属于力度和深度并存的艺术语言,他没有过多的炫弄精湛的绘画技巧、吹嘘空洞的艺术概念,他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阐述了所属的个人绘画语言。笔墨当随时代,画家表达出的是深深扎根于生活的艺术作品,将浓浓的情感注入的作品,对生活、对美、对人性的特殊理解赋予了绘画以“灵魂”。

  一、探寻传统民族文化实践者与文化使者

  刘文斌教授在哈萨克斯坦国立美术学院和国立师范大学学习和工作中,对中亚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原苏联时期的油画艺术中的表现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装饰风格源于哈萨克斯坦暨中亚艺术。这也是刘文斌教授对少数民族油画主题创作情有独钟的原因之一,对于画家而言,探访边陲之地,在一个没有过多都市喧嚣的地域,在更为广袤的天地宇宙间探寻土壤上遗留的文化血脉,去捕捉更深厚质朴的人性情怀与文化积淀是画家最终的艺术情怀,他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建构起其独特的艺术语意。

  刘文斌教授注重从一种“文化视角”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寻根”,这使得他在少数民族油画主题创作领域树立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绘画题材是中国重要的绘画主题之一。进入新时代,画家们把注意力转向当代生活的各方面,包括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下的人文景观,中国当代油画面临着新的探索,当代一些绘画作品以迎合西方文化审美视角为创作标准,摒弃以历史性、文化性的溯源性为基准的思维发散,而少数民族主题绘画所代表的地域性、典范性是对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的发掘与利用。作为一位曾留学国外的艺术家,刘教授接受了异域文化的熏陶,他深知地域文化性的重要性,并迫切地把凸显地域文化特质的艺术理想充分地体现在其艺术实践中。对于如何在艺术实践中探究和研究民族题材在油画创作中的运用,他曾在其《少数民族主题绘画创作》一书中就鲜明提出了他的艺术看法:少数民族题材如何和现代形态艺术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少数民族题材在当代油画创作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将它作为一种资源进行有效地利用等问题。这需要研究少数民族题材油画创作的发展历程,分析少数民族题材的特征,少数民族在油画创作中面临的对新时期少数民族油画主题创作的探索等。刘文斌教授从一位学者的身份去思考,在这种严谨不苟的艺术态度下,创作了一批具有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及人文价值并存的表现少数民族题材的优秀画作。

  油画作品《北疆四月》《丝路风情》、《哈萨克牧民》等系列油画作品中都表现了画家关注少数民族地域文化,通过画家的艺术语言、表现手法展现其独特的个性风格,体现其历史性与当代性,从而研究民族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系列油画《丝路风情》系列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这是写实风格的油画主题作品,画面描绘了苏联解体后阿什哈巴德深秋热闹的布匹和服装交易市场,阳光下来去匆忙的女人们在采购和买办需要的商品,从地面上摆放的商品看并不丰富,从女人们以紫色为主调的服饰和面容上分析,这是典型的中亚土库曼民族的风格,画面中展示的是还不规范的自由市场。这是当时画家在土库曼斯坦共和国首都采风时的所见,由于当时原苏联刚刚解体不久,物品匮乏,大商场的商品价格昂贵,当地的一些人前往中国乌鲁木齐市采购商品,于是在远离闹市的地方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露天市场。虽然曾经途径此地的路上丝绸之路消逝在久远的历史中,但是作为路上经贸的流通要塞的再度繁荣是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人们得以目睹丝绸之路的再度繁荣。《丝绸之路》系列油画2000年获得全国石油美术作品展铜奖,这也充分地肯定了刘教授对于地域民族文化具有敏锐深入的研究力和其卓越的艺术贡献。

  1990年的油画作品《哈萨克牧民》,一张憨厚朴实的哈萨克中年牧民生动的人物形象跃入大众的视野,牧民紧握镰刀鲜明地表明草原牧民的身份,右上角的一弯巨大的镰刀既带给观众一种强烈有力的视觉冲击,又具有一种强烈的文化暗示,每逢割草时节,牧民们用镰刀打草储备冬季草料欢庆收割时节的到来。草原游牧生活是牧民的生活,哈萨克族人的历史就是在游牧中谱写的,哈萨克民族用自己的智慧与勤劳铸就了人类文明。画作的画面感是如此厚重而饱满,人物背后一片广袤无边的草原,给人带来了浓郁气息的草原风情。画家在油画中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一种融合着代表民族文化的器物、风俗习惯以及民族信仰等多样的特定文化体系。观一幅画,不仅是视觉美的感官,也是透过画作聆听画家的艺术心声,品读深厚的文化底蕴。

  刘教授其他油画作品如《阿拉木图印象》、《天山之秋》等油画作品陆续受到了国内外艺术同行们的肯定和赞赏并相继被印度尼西亚国家美术馆、万隆美术沙龙、印度尼西亚国家美术馆等诸多美术机构收藏。刘教授在哈萨克斯坦留学和工作十余年间,在绘画创作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在哲学和美术理论研究方面提出了自己新的学术观点,成为活跃在哲学界、美术界和高等教育界的优秀的哲学家、艺术家和教育者。当时的哈萨克斯坦及独联体国家哲学界、美术界和高等教育界称其为是“中亚和中国当代优秀的油画家、美术理论家和哲学家”。此时的刘教授已然成为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使者,他也将继续承担起这一崇高且神圣的使命。

  二、捕捉真善美的人文景观

  1991年,画家的油画《西部汉子》之一获中共中央宣传部优秀作品奖,这幅作品成为其艺术生涯中的其中代表作,为了更好地表现西部的劳动工人,当时年轻的画家深入西部戈壁长期驻扎、为绘画创作提供素材与灵感。在恶劣的条件下,他将自己生活体验转化成艺术构思的最大动力,突破凝练了人的主题,最终创作出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绘画精确地表现了基层石油工人的真实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沾满污渍的工作服头盔和被风沙磨砺黝黑的脸和背后一片茫茫无际的戈壁滩,观众感受到严峻的戈壁青春,然而画家塑造了西部汉子身上所洋溢的坚韧、阳刚的力与美,尤其是那炯炯有神的眼神告诉观众他们愿为祖国的石油事业奉献青春。画家感受当下现实为切入点,思考历史时代中人的当代处境,怀有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讴歌人类的伟大。不同于当代个别画家徘徊于图式关怀,刘教授从人性主题关怀有力地阐述,找寻某种历史的、社会的、心理的人文精神的凝聚,一种具有超越性正能量的精神提升。

  画家的另一幅油画《藏女》也让观众印象深刻,身着宽大厚实的藏服,头戴印花绸布,扎紧腰带,略显健硕的身躯和藏族同胞特有红润的脸颊涌现质朴的笑容,严峻的高原藏区并没有让人消极颓废,而是历练了人们乐观向上的精神。画家展现出较强的油画造型能力,画风自然,感情真挚,用独特的油画气质表现出他眼中淳朴清新的风土人情。

  刘教授乐于表现人性的美好,在他眼中,偏远地域不只是粉尘的黄沙、不是贫瘠的荒凉、戈壁雪域并非是凄冷,因为在这片质朴广袤的土地上,孕育了一群善良淳朴的人,正如刘教授所说的:“在青藏高原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人类许多原始美好的东西由于其独特的文化、地域和人文等因素,得以完好地保留。在他们剽悍的外表里蕴藏着一种特别的美,一种虔诚地面对世界的精神。”我们感受画家笔下人们不屈的信念和旺盛的生命力,而这种质朴、原始的特质在现代人脸上已不多见,更显得弥足珍贵。我们感叹于画家在平凡中发掘出生活的底蕴和善良醇厚的人性品性,一种发掘生命中的美,心灵中的美、一种感召人们追求崇高理想的艺术初衷。画家的艺术潜藏着一种稳定和深沉的力量扣人心弦。

  近几年,刘文斌教授除了在描绘西部少数民族生活的主题性创作,也不断拓展艺术创作视野,陆续创作了一批描绘祖国海滨风光的油画作品。从2011年中亚细亚到祖国海滨--刘文斌教授油画展中,这位画家的采风视野从高耸雄伟的天山,到清秀旖旎的桂林山水,从中国的西北跨越到东南,疆域绵延万里。这位画家一路风情,一路丹青。

  刘文斌教授于2009年创作的瑶女系列,描绘了鲜明生动的瑶族女性,她身着当地支系的瑶族服饰,红穗缠头,顶一方挑绣几何纹头帕,正开襟长袖紧身衣,袖口印染着红蓝两色,红腰带除了体现瑶族同胞日常扎在腰上走山路挑担子之用,除了在实用之外,注重其装妆扮作用,一条红腰带勾勒出女性的腰身,颇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遗风。瑶女扮鲜艳靓丽,头饰、胸饰、腰饰都是披锦戴银,五彩缤纷珠片更是把瑶女妆扮着熠熠生辉。除了描绘瑶女外在的形象,画家同样注重画中人的肢体语言,创造出有独特个性的瑶女形象,而不是空有华丽粉饰而缺失灵魂的“偶像”。画家深知这一点,他力图从生命体中发掘那些注入心房的特质,一种鲜活、真实、特别的人性魅力。于是观众看到画家笔下的瑶女形象或倚靠在门栏上,或沐浴在天光下那回眸一笑,或定格在瑶女推门时那惊艳一瞥,一个个鲜明的瑶女形象自然、真实令人感怀亲切。不同于表现西部粗犷的,激荡着豪放的气势流淌在西部少数民族主题性绘画作品,观众从瑶女系列中深刻地领会到这位西北汉子除了骨子里流淌奔放豪迈的艺术气度也可以如此淋漓尽致地挥洒其柔情婉约的艺术特质,让观众见识到这位画家的不同艺术维度。

  三、艺术之路的兼容并蓄

  画家在遵循学院派写实油画的绘画创作主流的同时,也兼容并蓄了多样的艺术形式。1991年的油画作品《阳光》,画家并没有正面描绘维吾尔族人的面貌,而是从维吾尔族女性那摇曳的纱巾依稀辨认出这个族群的服饰特性,人的一抹背影带给观众新奇的审美效果而忍不住驻足细看。这幅油画作品充满着光影的迷幻感,似乎画家此时更多地研习印象派的绘画风格。画家着力于描绘刹那间的光影变幻,强烈的阳光透过点点光斑,人被笼罩上了一层奇妙而美轮美奂的光影,色彩极富跳跃的动感与人的沉稳素雅的简单色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画面洋溢着灿烂辉煌的视觉效果。正如画家为这幅画作取名阳光一样,光与影的融合,恰似人们对于阳光的难以形容的感觉--一种奇妙的色光交织协奏曲。此时的画家就像是一位静静等待的摄影师,他在扑捉万物最美好的刹那芳华。用自己的绘画笔触定格时间,让人们在画家制造的艺术梦境中无限想象。

  2000年的《女人体》,画家则给观众带来另一种不同的艺术审美感,观众能强烈地感受到画家尝试对油画的“装饰风格”上作了探索。作品描绘了具有浓厚中亚风情的日常生活场景,伊斯兰教清真寺穹顶式建筑,挺拔高耸的宣礼塔,尖券拱形高窗,洋溢着庄严肃穆、宁谧厚重的宗教气氛。画面正中盘坐着一位维族少数民族女人体,娇艳的妆容和白皙较好的身躯在红艳炽热的纱巾下若隐若现,画面洋溢着强烈的异域风情令人沉醉。画家大胆运用了亮丽跳跃的颜色,缤纷的色块在画面中构成了奇妙的画面韵律感,装饰性的色彩和装饰性的图案的形式,强调了画面的意境,具有空间的幻觉性,人们仿佛置身于一千零一夜的童话世界。画家运用传统民间元素和西方写实油画相呼应的手法,表达了一种新的绘画意境。此时刘文斌博士在艺术领域中更多的是“游于艺”的艺术状态。他没有局限于惯有的绘画创作手法和艺术思维,也没有狭隘地认为写实绘画必须是对现实生活的完全模仿下的依样画葫芦。他始终认为:艺术的灵感源自生活,且高于生活,艺术家以真实的生活为素材并糅合了艺术家的主观意识,进行一定的艺术虚构。艺术家创作的激情,可以立足于真实现实之上具有独立思考的空间。游是一种艺术家精神的自由,一种状态更贴近艺术表现的本质。心灵的畅游通过有效的艺术手段,给人们以全新的艺术启迪。这也是刘文斌博士在每一次艺术实践中所带来的求新求变。

  作为一名立足当代艺坛教育前沿的教育家,刘博士同样十分关心学院派油画发展,他的油画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教学时作品,画家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和娴熟的绘画艺术让人印象深刻,不论是人体画还是肖像画,在他的画作中我们没有看到这位画家过多卖弄绘画技法,也没有固守僵化的艺术模式,而是更多地看到绘画中所体现的艺术审美性和趣味性,这是难能可贵的。他时常教导学生要取百家之长,尽可能地见多识广,需要更多地了解中西、古今、雅俗等多样观念与风格的艺术流派,汲取丰富的文化涵养和艺术精髓。同时丰富绘画语言,注重风格、语言手法的外在因素的娴熟更要探求文化、题材、表现等内在的精神因素的深入。在刘博士提倡的课堂学习与油画创作实践相统一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一批有艺术潜质的新生代青年艺术家,他们必将秉承着刘教授的艺术理念在艺术道路上前行,并大有可为。

  四、中西文化艺术的寻道探源

  此时的刘文斌教授的艺术向度更为宽广,除了人物油画创作,近几年他陆续创作了一批风景油画,描绘桂林山水的漓江系列油画和描绘徽州古韵的江南系列油画及其他优秀的风景油画。此时的画家颇有学习庄子的那种超越现世,寄情于“广漠之野”的艺术倾向。画家把他的艺术扎根于传统的文化土壤中,构筑了将中国本土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融合在油画中,油画艺术形式中呈现出地道的中国韵味的艺术天地。

  当代的一些艺术家迷恋于狭隘的艺术表现内容和表达方式,急功近利的心态把艺术变得“俗气”,令人观之便索然无味,一些艺术家缺乏建立起有序的思想体系和表现方法。刘文斌教授是中国当代画家中有独立思想见解的艺术家,他并没有被当代浮夸的艺术氛围侵染,始终秉承崇高的艺术修养和道德情操。他默默无闻地进行着艺术的思考和探索实践,在理论与艺术实践中不断理清修正自己的创作思路,寻求适合自我有效的艺术形式语言。画家创作的风景画是其游走于青山绿水作为超越尘世困扰,摆脱功利羁绊的精神园圃,是作为寄托画家人生情怀的林泉高致,是画家完善艺术人格或抒发情志的情感表达。观摩画家的漓江系列油画,观众不禁感叹原来油画也可以如此表现悠悠荡漾的青山绿水。

  油画《雨后漓江》是画家用唯美主义的视觉,将意象、笔墨等绘画要素有机地融为一体,画家积极尝试用油画语言表现,展现了一幅颇具中国笔墨情趣的山水画卷,漓江奇丽秀美的自然风光映入眼帘。当大众看惯了传统水墨画中纸墨晕染下漓江山水,认为油画难以表达中国式的文人山水意境,刘文斌教授却反其道而行之,反其向而思之,使常人所不能变为已所最能,他油画中桂林山水是那样的别具一格。油画《漓江--踏青》、《漓江--晨曦》、《漓江--小溪》等油画风景作品折射了画家在艺术上独特的匠心与灵气,一方面刘文斌教授运用油画的具象绘画的表现形式,将漓江自然风光转换成画面视觉的审美节奏,以油画语言所具备的表现力,表达了个人对漓江风貌的精神体验与视觉感官;另一方面,通过意象的绘画表现,结合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画中抽象的表达方式,对塑造对象进行一定的构思,凸显了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借山水之妙,“畅神”广袤宇宙间中国人的自然观与审美意识,衍生出一种“天人合一”的博大的哲学观。正是画家在艺术追寻中对传统文化、崇高艺术理念早已巧妙地熔于其艺术血脉中,使得画家师法自然,观众得以深深领略了画家笔下构筑起娴熟完美的画风中那一派旖旎潋滟的桂林山水,品味着文人墨客赞叹桂林山水“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诗画般的绘画意境,享受着那一场场美的视觉盛宴。

  刘文斌教授的风景画中其中一组江南系列油画也体现了画家把哲学思想贯穿于艺术中。《江南系列--油菜花》、《江南系列--游》、《江南系列--芭蕉》等画作,白墙黑瓦、精致小景扑面而来,画家没有刻意运用娴熟技法笔触去描绘徽派建筑那斑驳的质感,简洁的笔触肌理感塑造了质朴无华的画面,然而蕴藏在这种简洁符号形式之中的意义便是静谧,观众在画中如饮醇醪,似醉其中,体会到属于中国独特文化底蕴的宁静致远。看似不经意的确撩拨起人们心中阵阵涟漪。犹如一片细小、纤弱、无足轻重的茶叶,入水却又是那样的妙不可言,足以回味无穷。画家用自己独特的主观理解在绘画中注入了中国文化中朴素、宁静与深远的特性,这不经意间引导观者不知不觉会陷入一种无际的遐思,一种入禅的意境。素雅的黑白色替代了原本油画中浓郁的色彩造型手段,青的山、清的水、粉墙黛瓦点缀其中,画家用黑、白概括宇宙的缤纷万象,具有建筑性的黑白视觉溢出画外的氤氲,白墙被雨水冲刷、时间消磨后墙上斑驳的绿苔和乌黑混合以后的颜色。这是一种历史积淀的美,画家所表现的不正是人们对于江南水乡泽国印象的画境。此时画家汲取了中国绘画境界的重要元素和中国文化的传统精髓,黑白代表着天地万物中阴阳结构、强调生命之间有机关联、生命相连的象征。在画家心目中,黑色悠远深奥,其妙无极,白色素朴纯净,其韵无限,它们既代表了自然本性,又体现了天地间的节奏。黑因白彰,白因黑显,形成了一个互相映衬的共生体。互为相反的要素形成的物象在画面中处处交融,结成整幅流动的虚灵的节奏。画家的黑白画境,由一个独特的绘画层面和特殊文化角度反映了人们对生命意义和存在价值的思考和追问。在黑白两极间,溶入万物中的虚灵之“道”,表现了艺术家在对艺术、对文化、对人生真谛的显与隐、有与无、实与虚、动与静灵活思辨。

  哈萨克斯坦国立艺术学院副院长、哈萨克斯坦美术家协会主席著名美术理论家K。穆达拉耶夫博士曾这样评论这位杰出的油画家:“刘文斌博士是一位善于思考的油画家与哲学家,他用现代哲学方法学和系统的微观学分析绘画艺术的哲学文化原理,展现了他艺术思想的深邃与睿智。他将这些艺术思想一方面用其优雅的文笔书写成书、成文推广;另一方面不断地运用绘画这一视觉形式表达和验证自己的艺术思想。”刘文斌博士在艺术的探知道路上也正如名家所言,对于艺术油画语言、文化内涵的孜孜不倦地钻研,思考人性、思考艺术从而开辟了属于自己独特艺术理想的亮丽风景。刘文斌博士的绘画艺术告诉观众,艺术创作不仅仅是体现艺术本质的形式美,更是以图为媒介的精神诉求,一种对人生做最深入、最细致、最独到、最有价值的品味。当艺术精神与作品独特的审美性共融时,艺术作品才真正称得上是成功有启迪的佳作。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