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状
这件《带皮帽的老大爷》系黄绍京创作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品,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院。该画依托材质是合成板,色层技法用的是油彩,直接画法,无基底层,色层较薄。画面尺寸长39厘米、宽32厘米,无内框。因年久及保存不当,画作板材老朽变形,左上角及左下角严重缺损开裂;画正面有污渍、节疤,画面发黄伴有颜料层脱落,且在画面中间有一条上下贯通的裂缝。
修复步骤
首先拆掉外框。从画的背面用十字口螺丝刀小心地卸掉钉子,清扫画面背部的灰尘脏物,用棕毛刷顺木板纹路清扫,用吸尘器+软毛刷把灰尘吸掉。
然后拍照,对画作进行详细检查。拍照时把画面分成九宫格,先用自然光做局部特写拍照和全景拍照,之后进行侧光拍。检查发现,画的背面没有留下其他痕迹(如标签、商标、颜色、笔迹等)。根据画面情况,笔者又继续选择用紫外线灯照射,在画面上没有看出补笔、改画的痕迹。
接下是重要的一步——对画面进行清洗。清洗前需要在画面不显眼的地方,找一小块画面做开窗实验。开窗擦拭时要特别注意颜料有无脱色,因为有机颜料与油膜的附着力不够牢固,年代长久容易粉化,在清洗过程中容易造成脱色(如蓝色、绿色、茜素红等)。而无机颜料稳定性强,不易脱色。清洗时先用棉花棒蘸上松节油,按照画面的肌理轻轻转动擦拭。如果棉花棒上只沾上少许灰尘色,说明单用松节油的清洁力不够,需要增加清洗强度。可使用浓度配比为1:1的酒精+松节油混合剂继续进行擦拭,如果棉花棒的颜色呈黄色而且发亮,说明画面涂上了凡尼斯(保护光油)。根据开窗实验情况,笔者决定用松节油+酒精混合剂进行清洗。用粉笔将画面分成若干小方格,一格一格地按画面肌理纹路进行清洗。每次清洗完后需用干净的棉花棒蘸纯松节油再擦拭一遍,这样清洗出来的效果非常明显。此外,在画面的右下角有一块比较顽固的污垢,笔者先后用了3种清洁剂进行试验对比,最后选用凝胶进行清除。操作时先把凝胶涂敷到画面上,等待约一分钟后,用刮刀轻轻地把凝胶刮下,顽固的污垢就非常容易地被去掉了,而且效果非常好。画面清洗完毕后,用干净的软毛刷清扫画面,注意把棉签残留物清扫干净。
第四步是对开裂的三合板及边角缺损进行修补。为修补开裂的三合板,笔者选用了无酸胶进行黏接。黏接时先把画背面边缘的灰尘清理干净,用手术刀轻轻刮去板缝里的灰尘;将无酸胶液填补到木板开裂处;用光滑的纸包住画板角后再用C型夹子夹住,固定4个小时;用棉签擦掉多余的无酸胶。对边角缺损处,用调和的色蜡和碳酸钙进行修补。由于左上角画板的破损面比较大,只用色蜡修补的话硬度不够。为增加硬度,笔者采用在表面上下层用色蜡、中间层用色蜡加碳酸钙的修补方法,达到了预期效果。然后在修补后的黏接面上用刮刀做出木板的肌理,等待下一步的补色工作。
第五步是填补画面基底层。由于画作中的人物画面颜料很薄,笔者使用了碳酸钙+动物胶填补基底层。先在盘中把碳酸钙和动物胶混合调匀,然后用毛笔薄涂于画面颜料缺损的地方,待基底层干后即可上颜料层。多余的填料可用棉签蘸少量温水洗掉。对画面上较深的裂缝,用碳酸钙加动物胶调和成膏状后,进行填平,注意不能露出基底层,多余的填料可用手术刀轻轻刮掉。
接下来对画面进行补色。由于此件人物画属于亚光油画,所以在选择画面基底层时用的是碳酸钙。一般来说,用碳酸钙做基底在补色时最好选用水性颜料(如水粉、水彩、国画颜料,但水粉颜料一般用作底色),笔者根据画面情况选用了国画颜料进行补色。补色时在颜料中加上凡尼斯进行调和后,根据木板纹路肌理,慢慢地一笔一笔地进行补色。虽然颜料里添加凡尼斯后,画面干燥得要慢一些,但是修复效果更接近油画的质感。补色时需从浅到深进行,一般要补两次。第一次补完色后,需上一遍凡尼斯做颜色校正,大概过4小时颜料干透后,再做一次补色。由于该画画面有部分缺损用了色蜡作为修补材料,补色时需要在色蜡上涂一层酒精,这样水性颜料才能附着在画面上。
画面补完色后,要给画面喷一层凡尼斯,对画面起保护作用。上凡尼斯的时间最好选择在天气比较干燥的时候,此时空气中水分子较少,利于后期保存。喷涂前先用热水浸泡喷剂瓶,将喷剂里的蜡溶解,摇匀;在纸上做喷涂实验,确定喷雾比较均匀后,再在画面上喷涂。把画放到画架上,喷涂时先匀速横喷一遍,然后再竖喷一遍。喷后将画面在桌面平放2小时以上,使其自然干透。千万不能用任何催干的方法,如吹风机、日晒等,防止凡尼斯垂流。等到画面全部干透后,检查画面,看是否留有丝状的残留物,再用软毛笔轻扫一遍即可。
为更好地对油画进行预防性保护,要对画面装框,并在画面背后用双层纱布做防尘网,用钉枪将双层纱布钉在画面背部的木框上,起到隔尘作用,利于长期保管。
通过对画面的拍照、除尘、清洗、黏接、基底层填补、补色、喷上光油、装外框等一系列全面细致的修复,此件木板油画恢复了原貌。同时本次修复过程采取了安全有效的油画修复工艺,使用材料具有可逆性,达到了修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