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我读高中时,因为准备考美术专业,便和同学到开封市明伦街附近的美术班去“串班”,记忆中是一个名叫黄幻兰的师姐领着走访各个美术培训班,开开眼界,吸收诸家之长。黄幻兰的名字很有艺术气息,她熟悉地形,带着我走街穿巷拜访不少美术班“码头”,使我开了眼界、长了见识。依稀记得是个黄昏,我们经过双龙巷,她对我说,这个巷子十分著名,是个风水宝地,曾经走出两位皇帝。当时我就感叹,这个比我老家的街道还要窄的巷子竟然走出两位皇帝?也是,要不怎样会叫“双龙巷”?见我疑惑,黄幻兰给我指着那个龙头的位置,说这个就是最好的物证。我倒是真见到了那个石雕龙头,当时就镶嵌在距双龙巷西口不远处一幢房子的北墙上。距离龙头不远处有一铁制牌楼,是部队与地方共建修筑的,牌楼西面有对联曰:“双龙巷栖双龙双龙共业 军民街颂军民军民齐飞”,牌楼东面也有一对联:“卫边关血愿洒疆场 干四化功已盖双龙”。现在这个金属牌坊因为风雨侵蚀早就不见了,但是附近的石雕龙头依然在墙内,面目古朴,十分优雅。这,已经是20年前的往事了。
后来,我考上了开封的高校,毕业后飘荡在这座城市。由于一度疲于奔命,在物质生活的压迫下我渐渐疏远甚至遗忘了双龙巷的龙头,我那位师姐后来一直失去联系。再次关注龙头是在2010年11月,因为镶嵌石雕龙头房子的主人改建房屋,原先的石雕龙头不知了去向。媒体报道此事之后,石雕龙头很快成为市民关注的焦点。因为双龙巷的石雕龙头不仅承载着历史的积淀,更凝聚着双龙巷人对家园的深厚感情。原来,石雕龙头被房主陈先生在拆除房屋时送到曹门派出所暂存。后来,陈先生在重建房屋时继续把龙头安置在老地方,算是了却了很多人的心愿。
石雕龙头不但代表整个双龙巷的形象,而且是双龙巷的文化符号之一。《如梦录》记载,双龙巷是宋太祖、太宗旧居之地。而开封本土传说,五代十国的时候,天下大乱,战火焚烧,民不聊生。有一个名叫陈博的人,看到天下争杀不已,没有太平日子,于是就隐姓埋名,潜心钻研学问,特别是对周易研究较深。后来,经人指点学会了“龙蛰法”,到华山修行,得道成仙,据说可以呼风唤雨、预测未来。有一天,陈博下山游玩,见一群难民中有一中原人挑着两个孩子气质不凡。问之则知道是洛阳人赵弘殷从夹马营逃难出来,一副挑子两个箩筐,一头儿坐一个小孩儿。陈博一看那两个孩子都是“真龙天子”,不觉哈哈大笑。行人问他如何这样高兴,他说:“我道天下没有真龙天子,谁知一担挑了两条盘龙。天下自此定矣。”于是,他给赵弘殷一些银两,叫他好好抚养这两个孩子。
赵弘殷挑着担子逃到开封,箩筐里面坐的孩子大的叫赵匡胤、小的叫赵光义。赵弘殷挑着两个孩子走到一条巷子里面,累得走不动了。在开封城他举目无亲,于是就在这条巷子找地方暂时居住下来。后来这俩孩子都做了皇帝,于是巷子就改成了双龙巷。双龙巷的居民为了纪念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和他的弟弟赵光义,特在巷子东西两头雕刻汉白玉龙头两尊。这是其中一种说法。
还有一种说法是开封民间老百姓口碑传说的,说双龙巷里东西有两口井,里面分别居住两条龙,东头的龙人们称之为火龙,因为它一出现必有一片红光,且东边一定发生火灾,是不祥之兆。于是,人们祈祷许愿修建了一尊石雕火龙头。巷子西头的井里面也有一条龙,人们称它为青龙,青龙得水,象征着吉祥幸福。传说青龙的龙头在天空,龙尾在井里。天气干旱,只要人们祈祷,青龙就显灵,就会下雨,风调雨顺。现存的只有西边的龙头,那么东面的火龙龙头到哪里去了呢?一说被盗走了,一说火龙被人填进井里。
当然,这只是传说,但也寄托着人们对安居乐业的向往。然而,缺少龙头的双龙巷好像缺少一种标志,缺少一种灵魂。很多时候都是这样,平常一种物件或者建筑,我们天天见到,已经熟视无睹了,但是一旦有些小的变化,我们心里都会感觉异样。这是一种古都的文化关怀,这是老城开封的一种厚重文脉。
春节前后,我和朋友数次经过双龙巷,每次都要触摸一下那尊龙头,感受一下它的沉默和寂静。我会给朋友拍一张照片留念,因为那是我们心中的龙。特别是一个雪夜,双龙巷西口的龙头上积了厚厚的雪,因为雪花的装饰,那尊龙头越发入眼。龙头孤独了很多年,它头上的积雪宛如白发,我把那副画面取入镜头。那一刻,我失声念出了一个词“白头到老”,朋友都说这个描述精准。其实,我当时想的是这尊失散伙伴的龙头如此“白头”,是谁陪伴它“到老”呢?尽管答案被茫茫大雪覆盖,尽管追问没有结果,答案似乎已经明了,因为它是龙,是龙就要“潜龙在渊”,无关尘世的悲伤与幸福,无须静静等待风起,只要内心强大、灵魂高贵,就算它一直不语,在经历心灵的纠结之后,在历史的长河中依然笑对尘世的沧桑。(刘海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