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25日电 题:华人画家叶星千:从木雕师到画坛一匠的从艺人生
作者 陶煌蟒
“其实艺术家创作每一幅画,都要像谈恋爱一般充满真诚,这样的作品才会打动人心。”这是旅法华人画家叶星千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过最多的话。
叶星千出生在浙江温州的一个雕刻工艺世家,外祖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雕刻师。五六岁时,叶星千就开始学习木雕工艺。在他看来,正是由于木雕所需的工笔技艺,给后来的绘画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982年,19岁的叶星千来到既陌生又充满期待的城市—法国巴黎。此时,一心只求雕刻艺术的他,却阴差阳错地走上了绘画创作这条路。“那时中国的家具在巴黎很流行,漆画师要求量大,而雕刻和绘画都是相通的,为了生活得更好,我转向了绘画。”
在不断进行超负荷创作的同时,初入绘画领域的叶星千开始花大量时间与精力流连于巴黎的各大博物馆及画展。对其而言,绘画是一种兴趣使然的事业,他乐此不疲。
“这就好比谈恋爱,只要你真心喜欢对方,即便凌晨5点起床,你也会甘之如饴。”在创作之余,叶星千还帮人设计服装和LOGO,他认为,艺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而这些“零工”都是艺术创作的一种表现形式,对后期的绘画也大有裨益。
1990年,初露头角的叶星千带着其在法国打拼的一众“成果”,首次以旅法华人画家的身份来华办画展。他说,不论画作好坏,他只想把这些年在法国的所做所想与国人分享,把法国的抽象派艺术介绍到中国。
可面对国内参观者褒贬不一的声音,叶星千兴奋之余多了一份担忧。
“我现在还记得,当时有一位观众看了我的画作之后,说了句"这画的是什么东西呀"。”叶星千回忆,能在上海美术馆办画展并得到专业人士的赞许已然是一种荣幸,可自己又担心国内参观者对法国文化与社会环境不了解而无法接受其作品。
1991年,经过9年的苦心创作,叶星千在一次画展中成功卖出了人生的第一幅画。让他欣喜的并非所拍金额的多寡,而是一种被“请入殿堂”的满足,一种心灵的共鸣。
“一个画家不能把"能否上拍或者拍了多少钱"作为自己的终极目的,而是要有敢于不断否定自己的勇气,这样才可以创新。因为艺术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受欢迎和不受欢迎。”
如今,面对愈加开放的中国,叶星千早已没有“不被接纳”的担忧。相反,经常穿梭中法两国办画展的他更加相信中法艺术交流的前景巨大。因为在他看来,中法两国都具备历史悠久与文化博大的特点。
创作中,叶星千更注重融合中法两国的艺术精粹,使作品既令人耳目一新,又极富个性。
“我在画油画时,不经意的会运用中国的雕刻笔法。在画水墨画时,又总会把油画的色彩添入其内。其实,国画和油画都是抽象表意的,只是不同地区的符号各不相同而已。”叶星千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