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绘画是欧洲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创造了众多的经典作品,也造就了众多绘画大师。法国从17世纪开始在文化上深深地影响了欧洲各国,19世纪更成为世界文化艺术的中心,无论是大革命还是文学艺术都成为中国学习的榜样。但是,法国之所以成为法国,有地理的原因,也有历史和文化的原因。
14世纪,当文艺复兴的号角在意大利奏响时,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大力倡导文艺复兴运动在法国的展开,他赞助学者、学术,为文艺复兴运动扩展到法国作出了贡献。他把达·芬奇请到了法国,奉之为师,希望把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火种传到法国。同时,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正方兴未艾,法国以北的欧洲国家逐渐从天主教改信新教,而新教的传播却在法国戛然而止。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是西方走向现代社会过程中的两把指路火炬,这两个历史运动在西方文明史上意义深远,而法国就在这两把熊熊燃烧的火炬中间。在法国的文化中,既有南部欧洲的热情与浪漫,又有北部欧洲的严谨与深刻,这与两个运动给予法国的营养密不可分。
《木匠圣·约瑟》:
融化人心的宗教题材
拉图尔的作品不多,长久以来并没有被人重视,直到近代他才被充分地讨论,成为法国17世纪最具代表性的画家。
《木匠圣·约瑟》是拉图尔宗教题材的绘画,拉图尔处理这种题材非常有神韵,他把耶稣基督和他的父亲木匠圣·约瑟安排在普通的生活场景中,并用他那神奇的烛光营造出一种神圣的气氛,传达出的信仰的坚定与虔诚是语言难以描述的。
拉图尔的绘画通过对细节真实地描绘,使观者退回自己的内心寻求真善的彼岸,这样的画面会对人的性灵进行洗礼,被烛光所照亮的耶稣基督的脸,能打动每一个观赏者的心,画面中的悲悯已经离开了画面本身,进入驻足凝视者的心灵,当你站在拉图尔的画面前,会被画中情绪瞬间包围融化。拉图尔的绘画就有这样的力量。
《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像》:
初见文艺复兴的人性温暖
在《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像》这部肖像画中可以看出作者表达手段还有北方德国的手法,但是传递的精神已经具有了南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性之温暖。这似乎也是某种预示,法国艺术家开始从中世纪的宗教情感逐渐转移到人的具有温度的表达。
肖像画所体现出的北方日耳曼艺术与南方意大利艺术的融合在法国这片土地上孕育出了一种新的果实。这幅肖像表现的形式,也体现了这位国王借助北方的写实手段来表达南方人文思想的理念,这样的结合使法国绘画以一种新的视角与形式开始登上了世界美术史的主导地位。
《着加冕服的路易十四》:
巴洛克艺术的终极体现
法国在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谦虚好学的学生,当达·芬奇在面对自然寻找答案的时候,当丢勒在面对真实寻找表现方法的时候,法国的艺术家正努力向意大利人学习,这样的学习使法国在巴洛克时期创造了路易十四的辉煌。
对于法国来说,路易十四不仅仅只是一个国王,而且是一个时代。在这一个时代里,“太阳王”的光辉笼罩着全欧洲,而法国也因为路易十四的专制统治而更加强大。路易十四的时代是法国文学艺术高度发展的时代,高乃依、莫里哀、拉辛、拉封丹等名字足以证明这个时代的辉煌。在路易十四时代,由于法国炙手可热的国际地位,法语取代了拉丁语成为欧洲外交的通用语言,各国上流社会都以能讲一口流利的法语为时髦的标志。路易十四被誉为“法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艺术赞助者”。
以今天的审美来看《着加冕服的路易十四》,有点让人忍俊不禁不知所云,但是,路易十四却认为此幅肖像把自己画得如此之完美,从而改变了这部绘画的命运。本来这幅作品是路易十四送给他的孙子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五世的礼物,但画面完成后路易十四非常喜欢,因此,这部作品没有被送往西班牙,而是留在了卢浮宫。
路易十四是法国王室中央集权极盛时期的代表。他以绝对的权力全面发展法国文化,从凡尔赛宫到芭蕾舞处处都显示着他对艺术的热衷。有这样一位国王,就一定有与之相对应的作品。《着加冕服的路易十四》把路易十四身上所散发出来的艺术气质渲染得淋漓尽致,虽然这种气质充满了矫揉造作和浮夸矫饰,但也只有在这样的君主的推波助澜下,这些气质才会变成时尚而广为流行。这是一幅典型的巴洛克艺术风格作品,巴洛克艺术的所有特征在这部肖像画里面都有所体现。这幅作品准确地定位了那个时代的特征与路易十四这个人的气质。
《门闩》:
充满俗艳气质的洛可可艺术表达
在每一个时期的法国绘画中,都有两种力量相互平衡制约,这从弗朗索瓦一世的画面中就开始有所体现。巴洛克是一个国际运动,不仅在法国,在欧洲其他国家也蔚然成风,而洛可可艺术平衡了巴洛克艺术的浮躁与繁琐;当洛可可艺术骄奢淫逸泛滥成灾时,就有古典主义对洛可可艺术批评和制约;当新古典主义离开古代的理想陷入政治的好大喜功时,就有浪漫主义展开幻想的翅膀冲破思想牢笼;当学院主义变成艺术的枷锁和藩篱时,就有现实主义直面生活阐述艺术的真谛。
路易十四以后巴洛克艺术也逐渐退出了舞台,一种俗艳的洛可可式艺术在法国广为流行, 在宫廷内外都受到追捧。如果说巴洛克艺术充满了力量和动感,代表了男性阳刚气质,那么,洛可可艺术就是柔美飘逸女性气质,这个艺术形式的推动人是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侯爵夫人,她主导了18世纪中期的艺术品位,华多、布歇、弗拉戈纳尔就是那个时期的代表画家。
弗拉戈纳尔是洛可可艺术中的代表人物,他是布歇的学生,继承了老师洛可可绘画的精髓,题材都参与贵族生活和闲暇时光中的贵妇人。《门闩》是一幅法国上流社会的风俗画,一位贵妇人半推半就地阻止一个年轻有力的男子去插上门闩。弗拉戈纳尔在这里所渲染的气氛,一扫中世纪艺术的救赎与负罪,也没有古典主义庄严肃穆,通过一个画面,表现了一个时代的风尚——这是一个及时行乐自我放纵的时代、这也是一个大革命前夜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纸醉金迷骄奢淫逸的贵族们,到了18世纪后期,许多都将被法国大革命的浪潮所吞没。
《煎饼磨坊的舞会》与《秋千》:
令人愉悦的印象派到来
无论从画面的尺幅与绘画的内容来说,《煎饼磨坊的舞会》都是一幅印象派中少有的绘画。这是一个印象派画家经常聚会的场所,在煎饼磨坊的舞会中,人们相互交流,这个普通的生活场景在雷诺阿的渲染下显得生机勃勃,欢乐的情绪跃然画面。这不同于安格尔的古典主义的庄严,不同于库尔贝的现实主义的深刻,也没有布格罗的学院主义的浮夸。
在我们眼前展开的是一幅法国市民的风俗画,在阳光与斑驳的影子的烘托下,人们的轻松与愉悦情绪溢满在画面之中,雷诺阿用短而细腻的笔触编织出一种情感,这里没有矫揉造作的修饰,也没有装腔作势的姿态,更没有道貌岸然的情色,有的只是愉悦的情感、动人的光线、动人的脸庞。在雷诺阿的笔下,法国的少女和儿童展现出一种特有的美感,这又是法国文化中所独有的耐人寻味的美感。青春与美感是雷诺阿一生表达的主题,在他的画面中那些豆蔻少女与天真儿童,都来自于他身边的朋友——当时法国社会中的普通大众,但是雷诺阿赋予了他们一种永恒的形态,凝固了一个瞬间,这种形态是如此的完美动人,如此赏心悦目、过目难忘,感动着以后每一个面对雷诺阿画面的观众。
《斗牛士》:
西方传统绘画的革命者
毕加索虽然是西班牙画家,但是,他却在巴黎完成了现代艺术史上的绘画革命。毕加索是西方艺术史上一位极其独特的艺术家,他的才能在年轻时就表现得非常卓越,他当年在西班牙所画的习作已经让同辈画家们叹服,到巴黎后受到印象派影响,尤其是受到塞尚绘画的启发,创立了立体主义绘画。
毕加索终结了自文艺复兴以来所形成的西方绘画传统,抛弃了三维空间与真实形体的描画,把固定视角的观察改变为多视角度空间的观察,并把不同角度的观察结果表现在画面上。毕加索开始考虑文艺复兴以来绘画所遵循原则的意义和价值:绘画是否一定要遵守透视法的规律来表现客观真实?他发现,除了西方以外的其他民族在绘画历史中,透视法并不重要,非洲艺术没有透视法,日本绘画和中国绘画也没有,但无论是非洲还是中国,绘画艺术都已有很长远的历史。文艺复兴所遵循的原则和阐述的方法,并不能概括所有民族绘画的原则与基础。
毕加索思索艺术中最为关键的核心是什么: 如果艺术的标准首先要满足客观真实的话,那么,艺术家就会因为学习真实而带上技术的枷锁,绘画中情感的自如表达也会受到技术的制约。因此毕加索从非洲的艺术和日本与中国的绘画中找到新的绘画表现形式——完全取决于自己内心的情感需求。
这就像我们看到的两部作品:《读信》和《斗牛士》。《读信》是毕加索用古典主义手法来处理的画面,《斗牛士》却是用立体主义的手法表现的画面, 这两个风格迥异的画面却都是毕加索一个人的创作。对画面的解释并不一定能理解毕加索绘画的意义,每一个人站在毕加索的画面前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和解析。
本次展览缺失古典主义到现实主义阶段
至此,西方绘画史从一个新的角度展开了与以往不同的表达方式,开启了一系列的现代主义运动。蓬皮杜现代艺术中心为本次展览提供了重要藏品费尔南德·莱热的《三个肖像的构图》,这幅画是莱热学生代表作。另一幅皮埃尔·苏拉日的《绘画》,由许多横竖交叉的黑色条纹组成,条纹间露出色彩反差很大的其他色块,是抽象艺术史中的代表作。
这次法国绘画展,也有一点点遗憾,这个展览虽然包括从巴洛克到立体主义的绘画样式,但是缺失了一个法国绘画最具影响力的阶段,这就是从古典主义到现实主义这一段,没有一幅作品来到中国。而这一段也是法国艺术的巅峰时期,从普桑、安格尔到德拉克罗瓦,从科罗、米勒到库尔贝,这个时期的绘画精彩纷呈,也正是这个时期,法国绘画开始影响全欧洲,乃至全世界。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魏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