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1975年出生于河南郑州,1999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现任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院中国青年雕塑家创作中心雕塑家。夏天的雕塑作品既带着阳刚之气,又有岭南雕塑特有的诗性气息。夏天刚刚为第九届“诗歌与人·国际诗歌奖”设计了奖杯,其作品正在广 东美术馆参加“1荐1———广东省美术名家荐才行动”的展览。
私生活
充满了各种可能性
夏天出生在中原大地,1995年来到广州读书。在他的记忆中,那时候的广州跟现在完全不一样:一出火车站,就看到好多搭客仔,“广州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当 年广州还有很多黄色的小巴,这种车开得很快,在小巷子里面钻来钻去。美术学校旁边就是海珠区图书馆,每周两次播放香港最新的电影,在那里还可以看到香港的 艺术杂志。美术学院很多老师也都是淘碟爱好者,家里面库藏丰富,其中不乏经典的文艺片。
本科毕业以后,夏天就留在广州给潘鹤老师做 助手,一做就是3年,这3年的经历令夏天受益匪浅。在创作中,他把具体的历史场景虚化,更加突出一种大汉气象,并借历史题材表达一种昂然之气。夏天用焊接 的方式在雕塑中把烽烟和气势表现出来,这些原本是“虚”的景物呈现在雕塑中,把历史的沧桑感表现得更深厚。
一直有多种文化形态并存
“离开珠江新城5分钟就能钻进一个城中村,广州不会把外地人赶来赶去,一直有很多种文化形态并存”,夏天很享受这种状态,他乐于当一个旁观者,不介入任何圈 子,“广州人不装,有饭吃饭,有粥吃粥,卖鱼翅鲍鱼的和开牛杂店的,都很赚钱,大家不会互相鄙视,也不会彼此羡慕。广州的艺术圈也是如此,岭南画派其实就 是折中派,并没有太多的门户之见。广州还有一大批自由职业者,这种人在别的城市可能会很苦逼,但在广州,一不小心就混成了中产”。当年和夏天一起学美术的 小伙伴有些去了外地读书,他们的艺术创作风格和广州的雕塑家完全不一样,更多的宏大叙事。
现在的夏天,思考更多的是时光的消逝和人的消逝,“雕塑始于创造,而万物复归于尘,是任何人,甚至包括创造这个世界的人,都无法改变的状态。”
私聊
最和国际化接轨的城市之一
Q:你走上创作道路,父亲对你的影响很大?
A: 我父亲在郑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他的朋友王今栋先生是河南省雕塑院院长,因此自小对雕塑这种艺术形式有所接触。而且我一直很喜欢文学,小时候读罗曼·罗 兰的《米开朗基罗传》,对雕塑的精神性和崇高感产生兴趣。到了高中三年级,适逢罗丹的雕塑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看了原作之后我受到极大的震撼,于是决定报 考广州美院雕塑专业。
Q:做雕塑的人是不是都喜欢残缺的美?
A:可能是吧,我对一些事物天生有一种排斥感,残缺的反而显得更真实。
Q:如何评价广州这样一个城市?
A:广州从来不标榜自己的国际化,但它实际上是最和国际化接轨的一个城市之一。广州人很温和,但正义感很强,他们会用一种很健康很和谐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
Q:如何评价现在的城市雕塑?
A: 当下的一些城市的雕塑偏向简单化的符号表现,缺少精神性的东西。我觉得应该有一个好的机制让好的雕塑品扎根城市公共空间,体现城市文脉。目前许多城市或者 地区是规划先行,最后才给雕塑等艺术品留出空间。但国际上的先进做法是,由一件艺术作品带动整体园区的规划,或者是艺术家在规划的前期就参与到规划之中。
Q:广州需要什么样的雕塑?
A:城市雕塑受到的制约太多了,广州有一些好的雕塑家,但跑到别的城市做雕塑去了。好的雕塑要跟城市的文脉发生关系,能够把城市的气质融入进来,而且有所提升。
采写:南都记者 许琨
图片由被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