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虎 ○编辑 陈羽
赵无极作品从早期只在画廊间交易,到上世纪80年代正式进入二级拍卖市场,期间经历了漫长的发育、成长历程。鉴于赵无极作品的市场演变存在一定的阶段性,下面结合具体的拍品,分阶段对其市场表现进行分析。
起步法国扬名欧美(1950-1980年)
赵无极的绘画市场从法国起步。1950年,画商皮埃尔洛埃在参观赵无极的画室后,便与赵无极签订了一份长达7年的合约。从1952年起,他的作品定期在巴黎皮埃尔画廊经常性展出,也会出现在美国、瑞士、英国。60年代,赵无极的作品出现在美国市场。
经过长期的市场运作,20世纪70年代末,赵无极已经成为法国最杰出的亚洲艺术家,作品为世界许多著名博物馆收藏,代理画廊已然遍布欧美各处,参加过的重要展览数不胜数。机构、个人买家众多,“国际盘”已然形成,可以说这一阶段的铺垫为赵无极的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试水拍场 华人追捧(1985-2001年)
早在1985年,赵无极的作品就已经出现在拍卖场上。当年的平均成交价格为1471美元,上拍量为4 件,均成交。1989年,成交均价已经达到51919美元,短短4年,价格增长了35倍且全部成交。从1990年到1996年的7年内,成交均价稳定在22000美元上下,上拍量大约在30件的水平,平均成交率为68%。
需要说明的是,支撑赵无极早期价格的买家以海外华人、我国台湾地区买家为主。这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直接相关。赵无极开始为国人所知,进入到国人视野,台湾地区艺术从业者们作出的贡献功不可没。1983年台北的历史博物馆介绍了赵无极的画作。与此同时,以大未来画廊为代表的一批台湾画廊开始推广赵无极的作品,但实际成效一般。
90年代初期,台湾成为华人世界里西画艺术品的交易中心。1999年,苏富比将台湾业务并入香港。同年,罗芙奥艺术品拍卖公司成立,成为台湾地区重要的拍卖公司之一,赵无极被归于“大华人艺术”板块。2001 年,佳士得也将台湾的西画拍卖移至香港,并设立了“二十世纪华人艺术”板块,赵无极成为该板块的重要成员。香港佳士得也成为他的福地,诞生了诸多高价成交纪录。
行情初现 一飞冲天(2002-2013年)
2002至2003年,赵无极作品平均成交价格稳步提升,2004至2005年,连续两年大涨,构成赵无极作品在新世纪里的第一波行情。
2006 年,赵无极作品价格开始冲高。全年的上拍量与2005年一致,均为68件,仅5件流拍,成交率略有提升,为93%,连续三年成交率保持着90%以上的高水准。
2007 年,赵无极作品的成交价格继续上升,但幅度有所减缓。全年送拍量大幅攀升到94件,比上一年多出了38.2%,其中15件作品流拍,成交率下滑到84%。作品成交均价突破了50万美元的瓶颈,为566577美元。
2008 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一年的行情较为特殊。虽然全年有99件作品上拍,但高达40 件作品流拍,成交率为60%。然而面对如此大的流拍量,而成交均价与上年相比仅下降了5.14%,为 537436 美元。
2009至2010 年,赵无极作品行情进一步稳固,之后便开始快速爬升。2009年共有77件作品上拍,成交率回升到91%,成交均价上升到581716美元。2010年,送拍量增至82件,成交率为89%,成交均价为692153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9%。
2012年,赵无极行情全面爆发,交易量、总成交额、成交均价、最高成交价均刷新了历史纪录:2011年,高达120件作品上拍,如此规模,成交率依然有94%。
2013年以来,全球经济震荡、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无不打击着市场信心,但赵无极在2013年病逝后,藏家普遍惜售使得作品一画难求,赵无极上拍作品并未受到大环境影响,而是一路走高。由于赵无极作品走进市场的时间跨度达到近60年,因此收藏群体相对稳定,新买家要想获得赵无极精品,私人洽购和圈内人士的推荐将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