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李运涛
近年来,“3D打印”技术成为社会追逐的热点话题。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古人难以想象的奇迹,然而,当人们欢呼这项技术革新带来种种新奇体验的同时,一些人也开始担忧其负面作用,尤其是对艺术创作的冲击,比如,“3D打印”是否会让雕塑家失业?
3D打印对艺术造成伤害?
在2013年上海国际印刷周上,一家公司利用3D打印技术复制紫砂壶等名家工艺品,其精确程度令人吃惊。有网友认为,3D打印技术使更多人接触到艺术,是对艺术的良好推广和保护;与此同时,也有人担心,高科技使赝品横行,大量复制品会破坏艺术的原创精神。而近期有网站就“3D打印是否会让雕塑家失业?”进行了调查,有网友认为,3D打印让很多学过3维软件的人都可以尝试做雕塑,打印出各种自己喜欢的材质,装饰自己的生活空间,会让雕塑家面临“失业”,也有反方认为3D打印会推动雕塑的发展,就像油画不会被摄影所取代一样,传统雕塑自有它的优势,只会帮助雕塑更好地完成作品,找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众说纷纭,各持己见,莫衷一是。
无法全面取代雕塑
其实,3D打印并非高新科技,这个理念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几乎与摄影术的构想同时代形成,但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在技术层面得以实现,形成打印机的雏形,在本世纪初该项技术得到长足的发展和推广。
3D打印的出现让人回想起近两个世纪前摄影术的出现在绘画领域造成的巨大震动。1839年法国人路易·雅克·芒代·达盖尔和英国人威廉·亨利·福克斯·塔尔伯 特几乎同时宣布摄影胶片显影成功。作为一种揭示、记录可见事物的方式,摄影不仅在技术上对文艺复兴以来的传统绘画形成巨大的挑战,更重要的是它颠覆了人们 以往的观看方式和对“真实”的认识。一部分人危言耸听地预言绘画将被摄影所取代,然而当时许多沉稳、善于思考的艺术家,如德拉克洛瓦、安格尔、维米尔等都 以开放的态度从容地接受了这一新事物,他们对摄影术善加利用,使其变成便利的绘画辅助工具。历史也已经证明,摄影术非但没有取代绘画艺术,反而迫使艺术家们突破模仿自然的观念束缚,探寻艺术真正的本质。
相对于手工雕塑,3D打印机的优势在于能够实现极为规整、复杂和精确的形象,并且非常便 于进行等比例放大和缩小,在这些方面3D打印技术可以替代传统的雕塑技艺,但是绝对无法全面取代雕塑家的工作。因为即便塑造的过程可以由机器代劳,但3D打印的核心--三维设计稿的建立,仍离不开强大的空间想像力、良好的审美能力等专业素养。此外正如摄影无法取代绘画,机械制品难以表现手工塑造的特有美 感,在大多数产品都实现大批量生产的今天,手工的微瑕反而是极为可贵的,因此而造成的独一无二也正是手工雕塑的最迷人之处。当代的雕塑家们一定也都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如何利用这种新技术使其与自己的创作需要相结合。雕塑家弗兰克·斯特拉利用3D打印机实现了一种“让作品从墙 面像浮雕一样凸现出来”的独特效果,而这如果用传统的方法实现起来“则过于困难和繁重”。布鲁克林的艺术家谢恩·霍普则特制了一台3D打印机,故意调整结构使得打印结果产生一些差错,从而实现作品的独一无二。
一扇艺术新门打开
漫画家黄伟明认为,3D打印技术的出现就像是给当代艺术打开了一扇门,这项技术不仅是对艺术表现手法的冲击和革新,我们更该看到这种变化背后所反映出的意识变化。以3D打印技术为代表,我们的生活正越来越离不开信息和数字,这些新科技的出现让以往认为的“不可能”变为真实,不断改造着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当它们成为艺术的一部分,既是更新了观众对艺术的认识,同时又给艺术家们一种激励,这逼得他们必须思考:当科技能完成艺术的创作,艺术家的优势又该体现在何处?和科技“做”梦一样,艺术家的创作同样也是如此,只不过“做”梦的方式不是将梦变为现实,而是以更为抽象的手段将思想“做”出来。当艺术家追求创作上的突破时,科技的冲击反倒成了一种激励的正能量,3D技术毕竟是死的,即便它能完美复制形体,却不会有任何创新,如果写实雕塑能轻易被3D打印完成,那艺术的思想性体现在何处?比起技术的攀比,艺术家应该先反思自己的创作是否有生命才是。
在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的今天,对新事物的迅速接受掌握以及跨界合作已是当代艺术的大势所趋,100多年前摄影术出现所带来的震撼效应无可复制,但相信在未来,3D打印技术给艺术带来的革新和无限可能,绝不会亚于当年摄影术对传统绘画的影响与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