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把作品成规模地搬进中山大学绿草地,第一个在中山大学设立以艺术家名字命名的基金会,近日,雕塑家、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带着他的“肥女人”,刷新了中山大学的两个第一。与肥女人“漂洋过海”世界巡展的“炫酷”一样,这一次,为什么还是许鸿飞?
在6月28日“中山大学许鸿飞艺术基金会”成立的当天,召开了许鸿飞作品研讨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著名高校的12位权威学者参与,为研讨会提前撰写评论文章,并在研讨会现场讨论。这也是许鸿飞的作品首次集中地“暴露”在哲学教授面前,会提供怎样的艺术思考?
■新快报记者 周雯 摄影记者 夏世焱
焦点话题一
肥胖很难受,肥女人为何欢乐?
“肉体稍微到了一定程度,就开始变成累赘,我前一段时间花了一些功夫把我的体重减了10公斤。”研讨会上,南京大学文艺学教授高小康用自己的体验,表达沉重肉身的累赘感,同时他也提出疑惑,“每个人从肥女人身边走过,很难不快乐。肥胖是难受的,但肥女人很快乐,这是怎么完成的?”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德胜指出,肉体虽沉重,但肥女人的肉体克服了地心引力,“这个肥很有意义,基本上都呈现了克服地心引力的飞扬姿态,是往上腾的,而不是往下坠的,生活是在往上飞扬的,这种自满自足如同空气一般弥散在整个生活的空间当中。”
这股飞扬的灵气,高小康分析称,是通过肉体中的凹凸感来表现的,“特别是这个窝,从脸上的酒窝,到肩上的肩窝,一直到屁股后面,这些窝使得整个形体提起来,它不是一堆肉了,内在的力量一下子出来了。”在论文中,高小康把肥女人与传统的飞天形象进行对比,“这种飞跃不同于嫦娥、洛神那种空灵袅娜的梦幻飞升,而是实实在在从大地上的跃起。”
焦点话题二
肥女人延续乐感文化
在研讨会,许鸿飞直言自己的困惑,“我一直在想,我现在表达的东西比较欢乐,曾经也有人跟我说过,你应该做一下痛是怎样的,冷是怎么样的,如果是狂风的情况下是怎么样,可能都有一些不一样的形态。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哲学本身就是比较有深度的,我的一些作品可能会缺少这些。”
该问题一经抛出,中南民族大学教授彭修银第一个表达了反对意见,“刚才说到要做一些痛感的东西,我说你千万不要做,肥女人本身就是延续了中国的乐感文化。”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潘立勇,提出许鸿飞应当坚持自己的风格,“一个艺术家保持一种独特的风格,到老不变,你看到这样的风格,就知道是许鸿飞的作品。”
同时,他认为在不改变主题风格的前提之下,可以加强一些差异性的理解,“中国元素里面有正的元素和负的元素,你给人的是一种正面的元素,正面有两种,你体现的是正面里面的一种诙谐,这一点给我的印象很深,你是可以继续保持下去的。我们讲雕塑一般是追求简约、稳定和静默,从稳定到不稳定可以去发扬,而且可以给人一种危机感和折断感,不光是一种和谐。”
焦点话题三
“平民史诗”的概念不贴切?
作为国内知名的美学家,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肖鹰也是最忙的,研讨会当天发完言就因事务离开,但话语的分量并不因时间仓促而减弱。他提出,用平民史诗定位肥女人系列并不贴切,“史诗放在许鸿飞先生的肥女人系列上我认为不太贴切,史诗是对于地域性、民族性和生活的一种历史性的叙事和建构,牵扯到牺牲、奉献、沉痛等等这一系列的深重的层面。”
肖鹰认为,肥女人系列表现出来更多的是一种民间或者平民,生活当中日常性的、阳光的一面,“我认为最好引用‘民间喜剧在狂欢’,用这个理论来解读许鸿飞先生的雕塑。”从表现形态上,肖鹰分析称,“许鸿飞先生的雕塑突破了古典的线条,突破了古典的相对来说比较流畅的块面,甚至也突破了米开朗基罗肌肉的组织,而达到了一种我所理解的这种狂欢性。”
至于表达的内容本身,肖鹰引用了巴赫金的艺术理论,“他说在狂欢节当中所展演的民间喜剧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它的讽刺性和颠覆性,讽刺和颠覆都是对于等级秩序的一种讽刺和颠覆,使用怪诞的身体。第二点,它的身体是超越一切边界的,没有办法用一个常态的身体对于许鸿飞先生的雕塑做一个划界,如果是常态来说,你觉得它是丑的,它是不合规则的,是不合比例的等等,恰恰是这点不规则和不合比例,没有办法进行一个划界。”
许鸿飞艺术衍生品发布
在世界杯掀起全民狂欢的同时,广州雕塑家许鸿飞带着他的“胖女人”来到足球圣地都灵与米兰,许鸿飞艺术衍生品在米兰发布。
在展览现场,记者看到香水、丝巾、皮带、墨镜、手表五种带有许鸿飞艺术元素的衍生品,其中瑞士手表与翡翠“肥女人”浮雕的融合备受瞩目。
据许鸿飞介绍,这是他与意大利著名设计师保罗首度联手推出的。
“艺术从来都不是单一的,也不是脱离生活的。艺术应该是一种生活态度,可以引领生活、潮流与时尚。许多世界时尚品牌都包含了与艺术交融的元素。”许鸿飞说,自己的艺术衍生品定位高端市场。 (韩帮文)
辣评
肥颠覆瘦,一个病态而健康的胖子
长期以来,中国女人以瘦为美,今日尤甚,很多女人为了追求瘦身,不惜毁伤禀自父母的身体发肤,借助人为手段改造自己的形象,以求符合“男人”的审美观,完全丧失了真实性与自然美。与此相应,许多艺术家亦纷纷依照“男人”的审美观去寻找、图写女模特,塑造出比黄花还瘦的美人,不但造成了千人一面的单调局面,更重要的是背离了艺术家亦身处其中的生活的真实性、自然性与多样性。古人云,“为贪天边月,遗落手中珠”,说的就是这种现象。在我看来,许鸿飞先生以“肥”作为其众多女性雕塑作品的语言,正有对治这种风气的用意。
——冯焕珍(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近三十年来的中国审美文化,迥异于此前相当一段时期雕塑艺术凸显的“崇高精神”和“伟大风范”的宏大叙事,许氏“胖女人”表现的是凡人小事、生活琐碎和普通人性。许鸿飞所塑造的胖女人,当然不能简单地归类为“丑女”,但相对于传统以及现实生活中减肥风气盛行所透露的审美追求来看,肯定是个异类,是对传统和共相的颠覆,是对陈规旧套的突破,是绝对的艺术独创。
————刘绍瑾(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在中国当代雕塑界中,以胖子为题材的作品屡见不鲜。但是,许鸿飞的不同。他的胖女人尽管很胖,却是活灵活现的现实人物,直白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肯定。许鸿飞近乎病态的胖子的心理是如此地健康,以至于我们看不到任何批判性蕴含其中,但是肥胖毕竟是病,于是在许鸿飞的作品中有了一种戏剧性的冲突。
——彭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观看许鸿飞的雕塑会令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宗先生对于罗丹艺术解读中的那些话。这是因为,许鸿飞雕塑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动”。尽管他的雕塑无论大小都是一尊尊静止的作品,然而却无不让人感受到跃动的生命力。人们大多把“肥”当作许鸿飞作品的最大特点,在我看来,“肥”只是其作品形式上的特色,“动”才是本质的东西,那些肥妞儿们,也正因为“动”才活泼可爱起来。
——罗筠筠(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