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评工作间隙,吴为山、曾成钢、吕品昌三位评委接受了记者采访,对本届美展雕塑展区作品给予全面点评。
吴为山:在形式上有探索
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是复评评委会主任之一。复评作品中,山西占了6件。对于这一比例,吴为山表示,“原来对哪一个省入选多少作品有规定,现在是放在全国的平台上来统一考量,不会考虑具体哪一个省入选的数量。”
既是初评评委会主任,又是复评评委会主任,吴为山介绍,“初评是根据平面照片来进行,复评则是通过具体实物评审。复评环节给了作品更多的表现机会。”410件选出350件,淘汰率并不高,“350件作品,风格多样,形式多样,手法也是多样的,有写实的和写意的,有装置性作品,有红色题材,也有历史文化题材的。应该说,这些作品反映了中国5年以来雕塑事业进步发展的状态,代表了当代中国雕塑的最高水平。”吴为山对复评作品评价道,“总的来说,在形式方面的探索更加自由、更加多样,涌现出更多的年轻人。值得关注的是,中年艺术家在历史文化题材和革命红色题材上有了很大探索。
曾成钢:造型是雕塑之本
“今天早上,我在美术馆里的作品之间,走了将近三圈,非常努力地挑了200件。这些作品是五年来的大检阅,我们称之为"奥林匹克式"综合展。广大的雕塑家,包括年轻学者和老先生的作品全都看到了。”曾成钢说。
曾成钢是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学会会长,也是复评委员会主任成员,他对这次雕塑展区的组织工作给予肯定,“这次展出组织得非常不错,作品不管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比前两届确实要好很多。”
曾成钢对本届雕塑作品的写实性特别满意,“以前总觉得,雕塑的形式有了,观念有了,很多作品把写实这块儿丢了。这届美展的作品,写实没丢,而且做得非常到位,也非常感人。”他进一步解释,雕塑的本体语言还是视觉语言和造型,造型不解决,很多思想和情感没法有载体,两者不可分。
他还提出好的雕塑作品要解决三个问题,“"技"的问题,所谓手法等;"艺"的问题,就是形式语言;"思想"问题,思想承担情感表达,如果情感表达得不好,作品不会感人,是冷冰冰的。好作品,这三方面都不可或缺。”
从事雕塑近四十年,曾成钢“现身说法”,“雕塑是一个"重工业",它需要场地,需要力气,需要材料,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还是要积极地鼓励作者,把我国的雕塑往世界高度上推。”
吕品昌:边缘作品受关注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吕品昌,与山西颇有渊源。对全国美展雕塑展区的复评,他也非常满意,“作品的题材多样,材料使用也非常广泛。主题和表现形式上,我认为这届比往届都有些突破,水准还是非常高的。”
突破的地方具体表现在哪里?吕品昌表示,“在雕塑领域,跨界的东西还是很多的。有一些表现出边缘探索的作品,像声光电的实验类作品,我们留下了一些,评委也比较看好这些作品。”
有没有考虑把这些边缘性、有突破性的作品,集中做一个大展?“这些年,雕塑艺委会一直致力于比较学术的展览和活动,像我们大同的"国际雕塑双年展"一直尝试着策展这类作品,依靠雕塑艺委会的专家力量进行把关和评审。这一尝试做得非常好,涉及的领域很宽,主题的表现形式和手法都非常丰富。所以,这几年大家都比较关注大同"国际雕塑双年展"。”
本报记者 辛华 实习生 宋可书 武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