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崇正
近日从电视镜头中看到,在菲律宾莱特湾的海滨公园内,有一组青铜(或许为不锈钢)铸造的雕塑,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跳岛战术获得成功,日军节节败退,在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军司令美国的麦克阿瑟上将率领下,一行人马重返菲律宾,在莱特湾海岸,弃登陆艇涉水上岸的情景。组雕中有六七个人物,都背靠着大海,面对着菲律宾陆地。组雕以麦克阿瑟为首,他头上戴的是惯常所见的军帽,鼻梁上架着那副经典的“雷朋”太阳镜(此后这款眼镜大为流行),嘴里叼着同样极有特色的木质烟斗,趟着过膝的海水,沉稳又趾高气扬地缓步走向海岸沙滩。
麦克阿瑟是于1942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的军事力量遭受重创后,撤离菲律宾的。他在离开菲律宾之前曾经发誓:我一定要回来的!果然在经过两年多惨烈的战斗后,1944年10月,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它的军队在太平洋战场上翻过手来了,把日本人打得丢盔卸甲损兵折将,逐渐退出了原先占据的菲律宾等太平洋诸岛。在那场闻名的菲律宾近海的莱特湾大海战中,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的主力和舰载飞机损失殆尽,美军获得全胜。1944年10月20日下午,麦克阿瑟和当时的菲律宾总统奥斯梅纳等人,冒着濛濛细雨,弃舰登岸。麦克阿瑟一定要亲自带领人马趟过浅滩,这其中未必没有“作秀”的成分,但是随军记者拍摄的照片,仍然将这位统帅甚健的风头展露无遗,而永载史册。于是雕塑家就将这一现成的图像资料转换成了一件雕塑作品,变历史的瞬间成为凝固的永久的雕塑群像。
将此类美国历史上的事件做成雕塑作品,莱特湾的群雕并非是唯一的。我们在美国看到,首都华盛顿附近的阿灵顿国家公墓里的“硫磺岛作战纪念碑”、“韩战(即朝鲜战争)纪念碑群雕”和“越战纪念碑群雕”,都采用的是参考照片的非常现成的办法做成雕塑作品,而取得了奇佳的效果。因为那些当时拍摄的照片,经过媒体的一再宣传,都已经家喻户晓了,同样也成为了经典作品。将这些照片翻做成雕塑,确实是一个十分现成十分讨巧的办法。不过雕塑家们也要冒一定的风险,将照片转换为雕塑,做好了,大家会认为无非就是照搬现成的图像资料;要是做不好,大家就会在各自的头脑中将如此耳熟能详的图像与之反复进行比较,就会遭致公众品头评足的议论。好在现在艺术家成功地实现了这样的一个转换,总体效果还是上佳的。
以上提及的这些雕塑作品,如果按照绘画门类来区分的话,都属于“照相写实主义绘画”流派。而“照相写实主义绘画”流派的作品,在西方确实亦流行过很长时间,在美国也很是风光过一阵的。笔者在此文中使用了“照相写实主义雕塑”这个名词,就是借用了它与“照相写实主义绘画”同样的含义(不知是否有这样的提法)。应当说此中的雕塑和绘画作品,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都参考、借用甚至复制了照片的图像资料。
关于菲律宾莱特湾海滨公园中雕塑作品的作者是何人,笔者还没查到记载。现在已知,美国华盛顿附近阿灵顿国家公墓里的“硫磺岛作战纪念碑”,其原照片的摄影者名叫约瑟夫·罗森塔尔(Joseph Rosenthal),雕塑的作者是费利克斯·W·德沃尔登(Felix W.de Weldon),看来摄影家的知名度似乎要高于雕塑的作者。而“越战纪念碑群雕”的设计方案,出自一位华裔的艺术家林璎(Maya Ying Lin)之手,她是著名建筑学家林徽因的侄女,出生在美国。当年,她在1721个竞争项目中脱颖而出而获得第一名,时年才21岁。
菲律宾莱特湾海滨公园内的雕塑群像和“韩战纪念碑”、“越战纪念碑”不同之处是,它安置在事件发生的原地,而不像另两处纪念碑是在美国的华盛顿,远离了当初的战场。这就使这处菲律宾莱特湾海滨公园内的雕塑群像与周边的环境和气氛高度吻合,从而具有复制历史的功能,引发观者的认同和共鸣。纪念碑雕塑并不一定就要有高大的体量和雄伟的姿势,以上这些纪念碑中的雕像,大小与普通真人差不多,不同样也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吗?■
(作者系故宫博物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