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始建于晚唐,是罕见地讲述平民生活的石窟雕塑
文/片 本报记者 陈伟 通讯员 赵福平
在中国,凡是我们看到和了解的摩崖石刻或石窟造像,所雕凿的内容基本与黎民百姓无关,绝大部分的石像作品或佛、或神、或著名的历史人物。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长清区归德镇麒麟村村南的虎头山上,竟然有一处反映古代普通百姓市井生活的精美石窟造像,让人大开眼界。
70余尊石雕惊现老虎洞
在今天归德镇与马山镇的交界处,有一座呈东西走向的山叫虎头山,山势平缓无奇,高度也就是百十米的样子。从山的东面向上攀爬,大约在半山腰的位置就会出现一开阔处,就在开阔处稍向上的中间,有一个不太显眼的山洞,这个山洞被当地人称为“老虎洞”。
老虎洞洞口朝东,高约2米半,宽约1米8,系一天然石灰岩地上溶洞。进得洞口大约1米多的距离后,洞南北两侧的石壁上布满了大大小小70多尊石雕像,让人感到大为惊叹。
在洞口南侧稍近的地方,有三尊比较大的石雕像,姿势为两站一坐,高约80厘米,内容为一神一仆,坐者为神,身穿长袍,仆者站立,肚子稍大,另一站者无考。由于破坏严重,这三尊石像只剩下部或基座。
紧挨着这三尊石像稍向里的地方,有上中下三层组成了一铺雕像群,人物造型有24个。而在老虎洞的右侧石壁上也有三层雕像组成的一铺雕像群,其中最下一层只雕刻了半截,而没有像上面两层那样雕刻到头,数量大约在40多尊。
南北两铺石雕像,人物高度约20厘米,造型各异,男女老幼皆有,雕刻手法细腻传神,人物动作栩栩如生。其中有摔跤的,有跳绳的,有拿大顶的,有抬东西的,还有一组好似几个人在井台边打水,更为精彩的当数几个男童在一起嬉戏的画面。
这两铺群雕所反映的内容无疑是当时普通黎民百姓的生活,真实无夸,惟妙惟肖,好似一幅立体版的《清明上河图》,让人叹为观止,拍案叫绝。从这两铺石雕群再向里,就是洞内的一十字路口,就在这个十字路口的西北角上,还有一尊石像端坐在基座上,这尊石像也被破坏得只剩下腿部位置了。
出了老虎洞,向北大约数十米的崖壁上,也有一座石窟造像,内有趺坐造像一尊,也是被人破坏得只剩盘坐的腿脚以及衣服下摆了。
从虎头山石窟现有的记载来看,并不能确定建造年代,但是从造像风格判断,雕刻年代应为晚唐至宋代的可能性比较大。但让人可惜的是,整个虎头山的石窟造像群,遭到了特别严重破坏,所有的石雕像无一幸免。
山顶有明代石钟亭
从老虎洞洞口向西攀爬大约七八十米的距离后,基本就到了虎头山的山顶位置。听山下一位姓庄的老人介绍,山顶上应当有一座叫做“圣母殿”的庙宇院落。但很遗憾,山顶上除有一座孤立不倒的石钟亭外,再也见不到任何站立的古建筑,周围只剩下一圈坍塌的围墙,依稀还让人辨认出当年庙宇的轮廓。
虎头山顶这座石钟亭坐北朝南,全石材料,由四根粗大的四棱石柱支撑着整座钟亭,在四根石柱的上方连接四块长方形的条石,条石上方装有亭山和亭顶。东西两个方向的亭山呈三角形状,在亭山的下部中间各凿有一个巴掌大小的半圆形孔洞用来插放钟杠。
钟亭最精美的当数亭顶和亭脊了。亭顶由四块大石板按阴阳两坡安放,表面雕刻成筒状瓦,下端如真正的瓦当。亭脊由三截石块对接,东西装有大吻两个,吻兽为一对相向的龙头,龙嘴紧紧咬住亭脊并作吞云吐雾状。
从钟亭上的模糊刻纹,可以得出判断,这座钟亭应当是明代建筑,但要说具体的建造时间,就无从考证了。另外在这座钟亭不远的地方,发现有一块残碑卧地,上面刻有重修圣母殿以及落款为大清顺治五年的字样。
整座钟亭保存完好,远远看去拙朴呆简,造型敦实。走近细看,也有一些隐忧存在,主要问题有两处,一处是阳面亭顶石板断裂,另一处则是西北向的亭柱下方的柱脚不牢,致使这根柱子的下部向外有些位移。希望文保部门引起重视,对这一珍贵的古建筑加固处理,以防倾倒。
麒麟关公庙已岌岌可危
从虎头山下来,穿过波光粼粼的南大沙河,就到了山下的麒麟村,这个村子应当是归德镇最东南角的村庄了。就在这个村子的中央位置略偏东的地方,还有一座关公庙。
麒麟关公庙坐北朝南,三间单房布局,砖石结构,属于硬山式建筑,墙体下面三层为青石精打垒砌,上面全部是大块青砖叠砌成墙。屋顶为青色片瓦铺设,屋脊的东西两端置有鸱吻,在屋顶的四个角以及多个地方,安有精美的装饰物件。阴阳两个坡度的屋顶呈弯曲弧状而不像现代瓦房那样的平直,给人一古朴的美感。
从关公庙的前面观看,这座建筑保存得还算不错,但到了屋后一看,才发现这座建筑的后坡屋顶靠西的地方漏顶。而且整个屋顶,已经破旧不堪,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如果再不加以整修的话,过不了多长时间,整个建筑的顶部就会毁于一旦。
听附近的老乡讲,这儿原先立有两通石碑,后来,这两通石碑就不知了去向。但从关公庙的形制和自然损毁的程度判断,这应当是一座清代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