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儿,走到作品不远处,驻足、凝视、沉思;
一会儿,跪到作品前,用砂纸仔细打磨,将不满意的地方改了又改;
……
8月29日,距第十五届中国长春(中东集团)国际雕塑作品邀请展现场创作阶段结束还有两天,虽然在一些工作人员,也包括记者这样的“门外汉”看来,托多尔·卡拉玛诺夫的雕塑作品《模特》已经是“完成品”了,但这位来自保加利亚的雕塑家依然没有“封刀”的意思。
在本届雕塑展外籍雕塑家集中创作区,像卡拉玛诺夫这样的雕塑家不在少数,似乎不到最后时刻,创作就“依然在路上”。
他们的努力,只为让作品无限接近完美,并将最好的礼物献给长春,留在这座“雕塑之城”。
这是卡拉玛诺夫第三次参加长春雕塑展。这次,他带来的作品名为《模特》,也可以译为《时装秀》,远远望去,那是一位身着干练、时尚的模特,昂首走在t型台上,尽情地在聚光灯下展示着自己。
卡拉玛诺夫表示,很高兴能第三次参加长春雕塑展,此前他的作品《汽车之神》和《春雨》都被留在了长春,他能感到“长春人的精神生活正被艺术感染着。”
同样,来自古巴的雕塑家卡洛斯也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世界中,他手持工具,凝视作品,不时打磨、修补,仿佛周遭的一切都与自己无关。卡洛斯的雕塑作品名为《平衡》,旨在表达人类与自然的平衡。谈到作品的深层意义,他告诉记者,有了平衡,就不会再有战争,不会再有贫富差距,孩子们的未来将充满欢乐……
首次来到中国的卡洛斯,同样感受到了长春雕塑文化的活力,他说:“雕塑是充满内涵的艺术,可以提升人的品位,希望长春的雕塑文化发展越来越好。”
艺术的交流没有国界。在创作的闲暇,雕塑家们会不时到其他人的创作区走走看看,虽然有时语言不通,但哪怕几句简单交流,几个简单手势,均是艺术思想的碰撞。
创作闲暇,来自阿根廷的雕塑家诺贝尔托·苏埃尔多正在认真地学习中文,不仅嘴上不停地说,还拿着笔记本仔细地记着。对中国历史、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他表示,这次来到长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收获颇多。
作为东道主,长春不仅为世界各地的雕塑家提供了一次创作的机会,更为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他们,提供了一次交流、碰撞的契机。
文化的交流,不仅在雕塑,更在方方面面。
此次长春之行,卡拉玛诺夫就向创作区的看门大爷学会了一项新技能——用烟纸卷烟。虽然没有更多的语言交流,但学习卷烟的过程,俨然让他和看门大爷成了熟人。
保加利亚雕塑家在对雕塑作品《模特》进行最后加工。贾春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