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宋杰
中国江苏网9月24日讯 前不久,当代雕塑界泰斗、著名雕塑大师钱绍武一行来连,考察孔望山摩崖造像及石象、石蟾蜍等。他依据石象、石蟾蜍的艺术形态、雕刻手法等,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
钱绍武认为,石象和石蟾蜍从雕刻手法上判断应为汉代时期产物,其造型写意,遵循了“应物象形”的原则,很有可能为一组雕塑。石象和石蟾蜍为汉代十二兽,用于镇守当时的墓葬。
200多吨重的石象,汉代的古人不可能平白无故搬运上山,如果假设成立,可以此为据,推断体量如此之大的石象脚下,必定存在规模与之匹配的汉墓。我市考古人员表示,这一假设非常新鲜,也合乎情理,理论上没有明显漏洞,存在这样的可能。
丰富文化内涵
吸引雕塑界泰斗三次来连 钱绍武,1928年生,1947年考入国立北平艺专,195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1953年赴苏联留学,1959年回国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现为中国国家画院雕塑院院长,为当代雕塑界泰斗。
此次是钱绍武一行第三次来连考察孔望山。孔望山因孔子登山望海传说而得名,有以中国最早的佛教摩崖石刻为代表的众多宗教遗迹,有“承露盘”、“杯盘石刻”等多处道教遗迹,还有见证古代连云港地处南北要冲的军事城堡———宋代古城,以及大量当地官吏、文人墨客登临赏游留下的“龙洞庵石刻群”,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考察了孔望山摩崖造像及石象、石蟾蜍等之后,钱绍武连声称赞这些精美的汉代造像,“孔望山石象是我国现存的汉代圆雕中最大的造像,对原石的形态稍加雕琢,极具创造性。”
“在中国雕塑史上,霍去病墓石雕是汉代石雕中的集大成者。如今在孔望山发现的石象、石蟾蜍等运用了相同手法,规模颇大,为中国雕塑史增加了新证。”年逾八旬的钱绍武身体硬朗、思维敏捷,他从雕塑学角度对孔望山汉代石象、石蟾蜍、摩崖造像进行了解读。
当日,钱绍武来到孔望山汉代石象前仔细观察,与随行人员探讨交流。他指着石象兴奋地对大家说,“你们看,石象圆滚滚的肚子、挺拔的脊背十分生动,是石匠艺人随形添趣,根据天然石块的形状稍作加工而成的。”钱绍武说,孔望山的石象、石蟾蜍造型写意,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型雕塑的特色,遵循了“应物象形”的原则。
钱绍武说:“我们的老祖宗对自然界的欣赏、对美的理解和欧洲人不同,国外的雕塑家更多是强调把石块雕琢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只有中国雕塑强调依据原石与原山的形状创作,注重自然界的美和天然趣味,这也是真正的中国特色雕塑艺术。”
古人立200多吨重石象的意义成谜 在摩崖造像群东南侧林木掩映的山坡上,屹立着一个硕大的圆雕石象。石象用整块自然的椭圆形巨石雕琢而成,目前已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认定为我国现存最大的汉代圆雕。石象重200多吨,圆雕上还刻有“象石”两个隶书大字。
在石象南侧约150米处,还有同时期的石雕蟾蜍。石蟾蜍体长240厘米,宽220厘米,高110厘米,石蟾蜍头部略损,前两肢半残,眼睛阴刻,背上遍刻阴线鳞纹。这两座石雕,别特是石象,气势雄伟,造型精美,均为我国石刻艺术珍品。
石象、石蟾蜍与邻近的摩崖造像所用石材不同,古人花大力气建造它们意义何在?在被搁置在山麓林间2000多个春秋后,这一切成为谜团。
1982年5月,冰岛驻丹麦大使夫人燕妮仰慕孔望山石象,远涉重洋,专程赶来连云港拜谒。这位上世纪40年代末毕业于牛津大学人类学系的考古学者,对石象大惑不解:“我想,作为现实意义上的动物大象,它的生活环境应该是西域印度,也可以是在丝绸之路上的中原。可是为什么会在这海边山地出现体量巨大、工艺精湛的石象?”
石象、石蟾蜍
或源自远古时期的傩戏 石象的雕刻工艺包含了两汉时期所能采用的全部技法,阴线刻、拟绘画、拟浮雕、平面浮雕、高浮雕……象鼻、象牙以及肚腹的表现手段还运用了在汉代大型雕塑作品中绝无仅有的圆雕技法,既保留了“汉八刀”式传统的动物雕刻风范,也突出了造型手段的全面创新。在就地用料、设计放样、风格组合乃至行刀技巧方面,皆另辟蹊径,匠心独运,展示出汉代雕刻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此而言,孔望山石象的作者绝非普通石工,非皇家的御用匠作莫属。
“孔望山的石象、石蟾蜍,或许源自汉代的丧葬仪式,是墓葬建好后举行傩戏仪式的遗留。”钱绍武说,孔望山的石雕可能是当时丧葬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石蟾蜍象征着生命的永恒,代表着地下生命的延续,一直被人们视为神物,是辟五兵、镇凶邪、助长生、主富贵的吉祥之物,多用来守护地下建筑,保障墓主人安全,据此推测这里应该有大规模的墓葬。这里除石象、石蟾蜍外,还应有墓葬中的其他神兽,建议当地文保工作者在孔望山周围仔细寻找,看能否找到新的证据。
据了解,汉代墓葬仪式中包括“打鬼”这一环节,10岁至12岁的儿童头戴面具,领着12种神兽举行仪式,这12种神兽里就包含了象和蟾蜍。唐代以后,汉代十二神兽才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十二生肖。整个“打鬼”环节又被称为傩戏,在我市流传至今的童子戏就是傩戏的一种。
石象和石蟾蜍体量巨大,即便是享誉中外的大将军霍去病墓石雕,其体量也远不能与之相比。与石象和石蟾蜍规模对应的汉墓至少是王侯一级。记者从市考古部门获悉,孔望山下确实存在汉代墓葬群,但可能存在的规模巨大的独立汉墓一直没有探明。
傩戏起源于远古时期 新华报业网 人们企图控制自然、征服自然而进行的巫术活动,这种巫术活动与图腾崇拜密切相关。图腾是远古时期人们认为跟本氏族有血缘关系的某种动物,人们将其作为本氏族的标志。
从现有的考古发现可以得知,大象曾在我市出现过。1975年,孔望山南4公里锦屏镇酒店村的一处露天磷矿开采坑中发现了早期人类的用火痕迹,伴存有犀牛、亚洲象、马、鹿等动物的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检验,分析的结果是,这些遗存距今19080年,误差正负不超过90年,这确认了亚洲象在连云港地区的生存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