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场嘉宾
徐邠: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壁画学会会员
王加仁:扬州职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壁画学会会员
本报记者(以下简称记):两位老师好!首先衷心祝贺徐老师的刻漆插画作品《大淖记事》、《我的家乡》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这样,加上之前您和李玫老师等合作的两件漆画作品的入选,今年,您就有四件作品入选了,能在全国美展这样的大展中有这么多的作品同时入展,真是很不容易。而在之前的全国美展中,王老师的漆画作品也是多次入选、获奖。俗话说,“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耕耘,哪来收获”,两位老师的作品能够频频入选全国大展,也绝非偶然,请两位老师谈一谈自己的创作过程与感受吧。
徐邠(以下简称徐):这两幅插画都是取材于汪曾祺的作品,而汪老的作品也是我一直比较喜欢的作品。并且,汪老也是我们扬州地区的高邮人。选择以刻漆的形式来表现汪老的作品,主要是觉得这种形式能够表现出作品的时代氛围,并且也彰显了扬州漆画工艺的特点。两者一结合,也算是为了突出扬州元素吧。
刻漆的作品有点类似于版画的效果,但版画是平面的,而刻漆有层次感,有点像浮雕,表现岁月的沧桑感很好。创作时,我特意将刻漆中的瓦灰加厚,然后将表面漆层铲除,留下许多瓦孔,这样会产生一种类似于砖雕的效果。画面就显得比较质朴、原始,贴近作品中的年代。一开始的时候,我是想用磨漆来表现的,已经制作了一半,发现感觉不对,充分考虑后,决定还是选择刻漆的形式。并且,现在的漆画展中,磨漆作品多,刻漆作品少。在外地的时候,我就很少见到刻漆作品,而扬州人还是比较擅长刻漆的。
王加仁(以下简称王):确实,创作一幅参展的作品,每搞一次,付出的精力都是惊人的。从第7届到第10届,除了第8届没有参加外,我都参加了,并且都有作品入选、获奖。从第7届开始,不仅是扬州也是江苏在全国画展中漆画入选零的突破。
与徐老师一样因为在高校工作,因此搞这样的创作都是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来弄,并且也没有任何的创作经费,时间、金钱都是自己的。每幅作品短则半年,长则二、三年,我常常会为了如何创作而失眠。记得在创作《中国红》时,光草稿构图就有十多稿。当时也是看到我们学院一位老师穿的一条这样的花布裙子而产生的灵感:鲜艳的大红色、精美的牡丹图案,代表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这样一块充满中国乡土气息的花布深深打动了我。于是我选取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花布为视觉元素,用西方现代构成的形式作为关系元素,精心构思创作了这幅作品。我用艳丽大气的佛山银朱表现红布的色彩,用高雅华贵的金银箔来表现凤凰图案,用生动天然的螺屑蛋壳表现牡丹,综合运用了镶嵌、堆漆、打磨、莳绘的传统工艺手法,作品完成后令人印象深刻。
记:自从1984年漆画在五年一次的全国美展中成为一个单独画种以来,扬州画家的作品入选其中的也比较多,从第七届开始一直到今年的十二届,每一届扬州都有作品入选。几届下来,全国美展中的漆画呈现出怎样的一个发展态势、审美情趣?这对扬州漆画的发展有着怎样的指导意义?
王:对于上展的作品,我总结了一下,大致有这样的几点共性:一是装饰性强;二是都具积极向上的精神内蕴;三是画面除了传统元素的运用外,西方构成元素运用也较多;四是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现代、时尚,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比较抒情。
漆画是既古老又年轻的画种,制作过程繁杂艰苦,大漆还会让人过敏。总的来说,漆画最终还是看画,看其形式感与艺术感染力。扬州漆画多为化学漆,画面效果好、形式丰富多样,大漆就无法做到这一点。大漆制作的漆画通常比较深沉、单一,化学漆就不受这个限制。这是扬州乃至江苏漆画的一个特点。
全国美展的参展作品多,水平高,应该说集中展示了我国当代艺术创作繁荣发展的面貌,以及我国艺术家对艺术的追求和探索,对于包括扬州、包括漆画、油画、国画等画种在内的全国艺术事业的未来发展的趋向都起着提示与引导的作用。
徐:我看这些年以来的全国美展中的漆画,磨漆画更多、绘的成分更多、表现形式也更加多样化,漆画渐渐呈现出介于漆画与油画、漆画与国画之间的形式,刻漆作品越来越少。
现在,扬州从事漆画创作的人员并不是很多,主要集中在高校教师中。我这里说的是漆画的创作而不是制作。刚才王老师讲了运用化学漆是扬州漆画的一个特色,此外,扬州的漆画创作题材多见江南景色与风土人情,整体格调比较清秀柔和,我觉得这也是扬州漆画的共性吧。 记者 吴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