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开看树色,江静听潮声”。已是初冬的芜湖,满街桂花飘香,青弋江与长江在这里汇合。以“人文·生态”为主题的中国·芜湖第四届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暨第六届中国雕塑论坛日前在芜湖市开幕。
本次大展揭晓金、银、铜、特别荣誉、评委奖、优秀奖等35个奖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黄齐成凭借作品《乐山乐水》摘得金奖,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宿志鹏和来自保加利亚的乔治·米奇分别凭借作品《翻制的文明》与《碎片》获得银奖,获得铜奖的作品是董书兵《沉》、梁佳超《新语系列·其一》和爱珍萨·佩德娃《风的变化史》。
大展执行策展人田华丰介绍说,四年以来,以中国·芜湖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作为重要的基础平台,作为先锋实验田的芜湖雕塑公园已初具规模,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自2011年首届中国·芜湖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启动暨芜湖雕塑公园开园以来,共有180件优秀雕塑作品入园,来自百余个国家和地区的逾1500名艺术家为大展投稿。据不完全统计,芜湖雕塑公园至今已接待来自社会各界的参观者近400万人次。而今年中国·芜湖第四届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面向国内外公开征稿,共收到全球47个国家和地区的581名艺术家的2205件雕塑作品方案。最终参展的35件雕塑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富于当代思考的同时,注重与芜湖这座城市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生态相结合,呈现出当前芜湖市发展的文化精神面貌。
芜湖市副市长冯克金表示,芜湖市政府将以国际雕塑大展作为重要基础平台,继续与中国雕塑学会、中国美术学院深化合作,编制“百年雕塑”规划,把芜湖建设成为“雕塑园林城市”,让更多更优秀的雕塑作品从园区走向街区,走入百姓生活中。
本次大展组委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曾成钢教授总结说,当今的中国,正在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发展进程。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未来城市间的核心竞争环节将从土地、资金等资源竞争,转变为发展模式的创新、城市品质和环境等新型资源竞争上来。产业经济结构也必将从传统的资本型、集约型、劳动密集型经济向创意经济、美学经济进行转变和升级。而公共雕塑是人与自然、与社会、与城市产生的影像互动和心灵对话。通过对美的展现与诠释,它能够有效连接城市人文空间和环境空间,从而营造一个适合未来需要的现代城市环境和精神家园。人们通过雕塑去感知城市历史和景观建筑,交流情感,激发创意,还原生活本来的意义。
雕塑文化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主题公园里,造园手法简洁,以山为背景,通过自然式手法,因地制宜,鲜明的主题和丰富的内涵,浓缩了芜湖的人文风貌,打造了抒情写意的雕塑园林空间。看着在芜湖雕塑公园里悠闲欣赏这一件件作品的游人,那些嬉闹的孩子、驻足思考的老者,你会觉得这里仅仅是一个起点,未来任重而道远。
(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