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和马蒂斯无疑是20世纪世界美术的两座高峰,中国所谓的“一山不容二虎”在他们身上似乎并不存在,他们有着半个世纪的友谊,当然,也有些“小摩擦”。
出生于1869年的马蒂斯比毕加索大12岁。他们的认识是因为格特鲁德·斯坦因女士,斯坦因是位文学家,连海明威曾深受其影响。同时,她也是位收藏家,收藏有大量的塞尚、马蒂斯等大师的作品。
在斯坦因撮合他们认识的时候,马蒂斯早已是功成名就了,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宠儿。而毕加索还只是在“洗衣坊”过着波希米亚生活的穷画家。初次见面,马蒂斯滔滔不绝,毕加索却说不上什么话,这让要强的毕加索一直耿耿于怀。
年长一轮的马蒂斯对毕加索有着父亲般深深的爱。他对毕加索开创立体主义不无影响。据马蒂斯回忆:“在雷恩街,我常常经过佩尔·索瓦热的商店,窗上常有小巧 玲珑的黑人雕刻。我被他们的特征,尤其是线条的纯真打动了,因为这简直和埃及艺术一样好!于是我买了一个给斯坦因。不久,毕加索来了,他立刻喜欢上这个小 雕塑。第二天早晨,我走进他的画室,看到地上扔满画布,每张画布上都画着同样的内容——一副女人的面孔,上面只有一只眼睛,长长的鼻子一直伸进嘴里,肩上 披散着一蓬头发。立体派就这样诞生了。”
话虽如此,但马蒂斯对毕加索立体主义的开山之作《亚威农少女》却完全不屑,大骂这是对现代艺术的嘲弄与亵渎,甚至扬言要“搞垮”毕加索。而毕加索也年 少气盛,同时又对这位比自己早成名的长辈心怀嫉妒,把他看作自己艺术上的劲敌,他曾说:“与我相比,马蒂斯不过是个少妇。”而马蒂斯也曾在给朋友的一封信 中写道:“和毕加索一起展出,就像和一名癫痫病人走在一起。”
虽然暗地里可能在用力较劲,但面上两人还是表示出相互欣赏的。据说有记者问毕加索:如果你重新开始画画,你会怎么画?毕加索说:我会像马蒂斯那样画!记者说:天哪,马蒂斯的回答是像毕加索那样画!
为了证明他们的相互欣赏,两人经常互换作品。毕加索收藏有马蒂斯画他女儿的《玛格丽特肖像》,马蒂斯则收藏了毕加索的《水壶、碗和柠檬》,两幅作品的 大小竟是一样的。不过据说在挑选作品时,双方不选自己觉得好的作品,而是选择对方最乏味的作品,以证明对方的平庸。甚至据说毕加索还在马蒂斯的画上练飞镖。
马蒂斯与毕加索还真确确实实的作过联展:1918年,两人曾在巴黎一家画廊举行一次联展。1945年,两人又在伦敦维多利亚和阿伯特博物馆举行第二次联展。不过因为他们都有同一位收藏家斯坦因,两人也会时常争风吃醋。
其实,在内心深处,毕加索对马蒂斯还是充满敬畏的。他说:“没有人比我更仔细地研读马蒂斯的作品,也没有人比马蒂斯更深地了解我的作品。”他们俩的画确实多有相同。
马蒂斯后来定居尼斯,那时,毕加索只要来南方,总会去看望马蒂斯。甚至为了让老友高兴,他特意让情人弗朗索瓦穿上马蒂斯喜爱的紫色和绿色的衣服。这一 下勾起了马蒂斯绘画的欲望,提出为弗朗索瓦画像。但却让毕加索醋意大发:“真是的,太过分了,我给莉迪娅(马蒂斯秘书兼情人)画像了吗?”
马蒂斯相当看重与毕加索的友谊,每当毕加索要离开时,他总在喃喃自语:“希望你常来,我们应该在一起多聊聊。如果我们俩有一个死了,有些话,另一个跟谁说去啊!”
马蒂斯去世,毕加索没有出席葬礼,甚至连马蒂斯女儿的电话也没接。不过数月后,毕加索以马蒂斯的色彩风格改画了德拉克洛瓦的《阿尔及尔的女人》。不知他是否在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悼念马蒂斯,以纪念彼此近半个世纪的友谊。
康定斯基说: “马蒂斯:色彩;毕加索:形式。两个伟大的流派,一个伟大的目标。”这两位大师,不仅给我们留下了精彩的画作,还留下动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