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依云
|编|者|按|
2014年11月22日,第十届上海双年展启动开工,本次主题为“社会工厂”,是对19世纪以来的技术现代性的一次全面回顾,也是对社会总体性的反思,是基于技术发展革命的历史,也是对未来的一种展望。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综合体,需要文化力量来给这个巨大空间制造更多活力,借由此主题我们也来谈谈艺术文化与社会发展的那些事。
【城市,提升精神空间】
从“社会”“工厂”这两个词分别来看,都是与上海这座城市息息相关的两个关键词。尽管现在的上海进行生产的工厂逐渐向周边卫星城市转移,但曾经长达一个多世纪,工厂生产都是上海城市印象最重要的一块。如今,正以经济金融为中心发展的上海,我们越来越少提及劳动生产力,转而更加关注文化生产力。城市既是一个空间概念,也是一个抽象概念,正如第十届上海双年展主题“社会工厂”,我们既可以将它置于空间概念去理解,因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社会生产的方式逐渐演变为以空间利用为主导的社会生产方式;也可以将它看成是一个象征性的概念,如今上海更需要更多“文化工厂”、“艺术工厂”,无论是艺术展出还是城市设计都应该考虑城市精神空间改如何提升改造,这恐怕是当下最急需探讨的社会话题之一。
【城市,打造金字招牌】
当然,城市不仅仅是一个承载历史的空间,更是一块需要经营打造的金字招牌,尤其像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更是如此,我们所需要的不是一个迎合世界潮流的招牌,而是一个有自己文化传承、并且体现城市生命力的形象。强调原创与传承并存,是如今艺术创作的一种倾向,对于城市设计规划而言也是异曲同工。传统与现代并重,多元文化共存一向是海派艺术的最大特色,很少有一个城市的艺术文化可以做到如此多变复杂却又融洽和谐。尊重历史又强调时尚也是吸引国内外设计师们竞相前来的一个很大诱因,在这样不断吸收新元素的发展中,城市个性要如何体现就需要更多艺术生产力来参与,在各种思维碰撞中走向成熟。
【城市,确立文化地标】
“新艺术地标”这些年里已然成为了一个综合型城市社会的重要关键词,它的地位水涨船高与城市建设越来越注重创意产业发展不无关系。英国前首相布莱尔说过:“世界上重视创意产业的城市最终必定是一个国际的设计工作室。”放而大之,判断我们的城市是否能称得上是一个广义上的文化地标,是否具有文化代表性,与创意产业的成熟与否大有关联。在经历了2010年世博会后,怎样重视和利用城市现有基础,以及利用较低成本规划设计出新颖别致的文化地标,成为真正的“文化上海”、“艺术上海”,还需要更多设计介入,来丰富城市的文化元素与生活细节,是城市生活更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