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une
20世纪的艺术是多样的、变幻的,在这种变幻当中,抽象艺术在美术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从1912年康定斯基启动其“内在需求”的实证结果后,经历几何抽象、抒情抽象的演变,从而派生出德国表现主义,直至20世纪60年代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成熟。这其中,有一个关键人物即是德裔法籍以欧洲抽象表现主义创始人著称的汉斯·哈同(Hans Hartung,1904—1989)。50年代,哈同与苏拉奇(Pierre Soulages)及施奈德尔(G.Sohneider)被并称为“抒情抽象三杰”。
汉斯·哈同1904年出生于德国的莱比锡,中学毕业时,15岁的哈同考入德列斯登的美术学校学习绘画。1924年,哈同回到莱比锡就读于当地的大学,主修哲学。1929年9月与年轻的挪威女画家安娜-艾娃·贝格曼结为伉俪。20世纪30年代逃离纳粹统治下的德国,经西班牙到法国巴黎定居,后主动参军上前线抗击纳粹德国,战争中负伤严重被迫截肢。
他曾拒绝父母的提议,放弃了到包豪斯就读的机会,因为他认为包豪斯的抽象艺术教育已经僵化,而宁可前往巴黎,就读于巴黎画家罗德所主持的艺术学校,企图修正他过去所受的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这段时期,他疯狂地喜爱上马蒂斯和毕加索,认为他们在运用纯粹力量或暴力的表现上永远能够适可而止。
1922年,哈同就曾以自由的抽象线描和水彩进行试验。1925年,他认识了康定斯基,其作品中独特、分散、线条的风格或许在某种程度上与之有关;而在1930年,他就立体主义和与米罗有关的抽象超现实主义探索了个人风格的变体;他还用冈查列兹和超现实主义拼贴或装配的传统做出了构成雕塑。也正是这个时期,哈同个人原创的绘画风格逐渐产生,这是一种承袭自德国没有边际的表现精神及自发性,与法国绘画的严谨以及形状的掌握,他所保持的主要兴趣是敏感和脆弱的线条结构,以及这些结构衬托出来的鲜明色彩的渲染。
1945年,战争结束,哈同回到了巴黎重新开始工作。他的画面布满了杂乱无章、奇特的、相互纠缠的、绝望的线条,像抓痕。这是一幅情绪激烈的、带有反抗精神的绘画,就像画家自己。后来哈同的作品增加了明亮、宁静的因素,战后的苦难与反抗在这些作品中越来越淡化了。
1960年哈同获得了威尼斯双年展绘画大奖,法国馆专门展出他的作品。在众人的赞许中,他更加坚定了走艺术道路的信心:“1960年,我获得了一项嘉奖,这比所有军队的荣誉更让我欣喜....。.我终于从那些忧郁年月的黑暗中找到了出路。”
哈同的艺术风格与其人生经历密切联系,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二战之前,经历自由抽象绘画以及抽象的超现实主义风格;二战后,发展出了轻盈的书写结构风格,经常是用粗黑的砍斫的痕迹,辅以模糊不清的色彩清洗,再融进即兴的个人化的痕迹;上世纪60年代,绘画趋向清新,用各种工具达到肌理完美的表现,光和阴影起到类似另一种明暗对比法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