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广州日报记者 江粤军
日前,广州艺术博物院举办了“赖少其版画艺术文献展”。上世纪30年代,赖少其曾被鲁迅誉为“最有战斗力的青年木刻家”;无独有偶,现当代国画大家石鲁,也曾经是一名版画健将;今天在中国山水画坛占有一席之地的广东省美协主席许钦松,早年也以版画名动全国;而在西方,毕加索一生就留下相当丰富的版画作品。近日,中央美院版画系主任王华祥,更披露了一份名单——当代艺术界“大腕”徐冰、方力钧、周春芽、冯梦波等,均“出身”版画系,并认为版画专业毕业的学生,转型从事其他各种艺术门类,几乎无所滞碍。
那么,版画创作究竟有什么特点?能打通怎样的艺术思维经脉?希望通过业界专家的剖析,让更多人对这一较为冷僻的艺术门类有更深入的认知和鉴赏能力。
版画表现思想观念
与当代艺术不谋而合
为何版画专业“诞生”了众多中国当代艺术的领军人物?王华祥认为,这跟版画本身的创作特点恐怕有着莫大的关系:
第一,版画的创作方式有一种间接性。国画、油画、素描、雕塑,都是直接用画笔或材料去成型,艺术家可以很直观地看到效果,版画却是借助刀具、版材等,通过印刷呈现结果,这种间接性使得版画家天生就要去使用某种媒介。而就整个当代艺术来看,很大的不同就是媒介的变化、材料的变化。对于版画家而言,如果他们转向当代艺术,对使用新的工具、媒介,心理上不会有任何不适,很容易就能运用自如;
第二,艺术的源头虽然都是模仿、记录生活,但版画家在模仿时既要熟悉工具,又要对眼睛所见的物象进行过滤、归纳、概括乃至抽象提炼,而后重新编排,这就跟传统绘画的直接模仿拉开了距离,创造性比较强,抽象思维能力突出。这跟现当代艺术中要求形式创新、突出个性的理念很接近。即便不是做当代艺术,版画家改做装帧设计、广告设计,也能迅速地转换角色、驾轻就熟;
第三,观念性也是版画的一个主要特征。其他画种对自然的依赖、对传统的继承以及审美上的惯性,都比较突出。而版画从一开始就特别注重表现的内容,像古代的版画其实是小说、经传的插图,主要起到图解、释义的作用,这当中其实已经注入了观念——用版画为某种思想、精神服务,这跟当代艺术的主张其实也不谋而合,所以版画家天然地不会排斥当代艺术的这一诉求。
王华祥表示,其他画种的学习,可能会产生比较强的排他性,对跟该画种语言、系统不一样的媒介、传统、内容、题材,会有“异端”感觉,而版画的学习训练当中,以上三点决定了它几乎没有要排斥的东西,所以版画家可以做到随机应变。“这恐怕就是中国当代艺术家群体中,不少都出自版画专业的重要原因。而且不会断流,每一代当中都有佼佼者。从中央美院版画系的毕业生作品看,也可以留意到,今天每一位学生的形式语言,识别度都非常高,个性鲜明,内容趋于晦涩难懂,不再是那种情节性的描述。他们这种高度观念化的创作,具有很强的当代性。”
而王华祥本身,也是一位跨界典型,既做过写实版画、表现版画,也做过雕塑、写实油画、观念油画以及行为艺术。“当初的‘将错就错’系列,形式比较叛逆,现在我日益回归到古典方式,但观念上仍然是当代的,只不过在语言和技术上更加传统了,这样一种进退裕如的能力,应该都是版画训练带给我的。”王华祥如是说。
版画家用笔如耍刀 转型后金石味浓厚
作为在山水画创作方面有着明显个人风格的国画家,许钦松也尤为注重版画底子带给国画创作的创新意识、变革能力。
许钦松表示,版画是伴随着印刷术诞生的一个画种,并跟着印刷术传播到世界各地的。但在中国,一直是作为复制型版画存在的,直到上世纪30年代,鲁迅引进德国、前苏联和日本的版画,所谓“版画回娘家”,国内才开启了创作型版画阶段,才有了新兴木刻这一说法。当时,无论是国统区的版画,还是延安版画,都成为反映现实、救亡图存的有力战斗武器。新中国成立以后,有一部分人继续坚持版画创作,另一部分人则转入到国画创作中,像石鲁、赖少其就是其中的代表。“无论是表现现实题材还是自然题材,版画都要求创作者有很强的概括能力,对表现对象进行高度提炼、归纳,形成一种强烈的版画语言。这使得版画家往往具有较强的当代理念和创新意识,更不要说新兴木刻兴起时,这些人还是进步文艺青年, 站在时代的潮头,有很敏锐的思想,内在变革力量非常大。因此,跟一直在国画传统中稳扎稳打的画家相比,当时这些版画家转入到国画创作以后,创新的能量很快就爆发、彰显出来了,无论是石鲁还是赖少其,他们求变、求新的意识,在国画中都体现得很明显。”
另外,许钦松强调,国画当中的金石味,一直是大多数画家梦寐以求的。这对于有版画经验的画家来说,则很容易达到。“版画家天天跟木头、刻刀打交道,对苍劲、厚重会有特别的感觉,这种专业性的追求自然会带到国画创作中。而且用耍刻刀的力量来操控毛笔,笔下的力度自然而然就生成了。所以,无论是赖老还是我的作品,画作的背面跟正面看起来几无差别,说力透纸背绝非虚言。”
具体到个人的创作,许钦松还谈到,版画功底给自己的纯水墨创作,带来高度概括的画面感和强烈的宏观意识。“无论是黑、白、灰的关系处理,宏大的布局安排,我都可以做到胸有成竹。而没有经过版画训练的国画家,本身可能更注重每一笔的变化,但在画面的整体呈现上,把控能力可能就没那么强,会显得相对琐碎些。”
从小学习版画
有助于开拓思维
版画艺术这种有助于开拓思维的特性,也被美术教育机构所相中,日渐用于孩子们的审美训练中。广美附中恩慈美术培训教学主管邹尚民告诉记者,低幼小朋友学习版画,以选择一些安全性和趣味性较高的版种为主,通常包括纸版画、木版画或者其他拓印版画。
版画具有可复制性,但每一次复制又会有差别,第一、第二、第三版都不一样,这个过程带来的差异性,往往会让孩子们感到很新奇,觉得既可控又不可控。
同时,版画制作特别注重程序性和条理性。像木版画要制版、上油、印刷、晾晒,这几个区域必须区分清楚,一步一步要做到干干净净,东西要码得整整齐齐,孩子通过这种训练,能收获一种秩序感。
此外,版画也能培养孩子们对材料的敏感,以及对创作的再认识。“像我们设置一个‘倒影’的主题,做了一个版,是一棵树,把那棵树倒过来,中间有一条水岸线,那下面那棵树就要有影影绰绰的感觉,在印刷过程中有一点点颜色差或形状差,一排树下来,下面有一排倒影,这让孩子们享受到了复制带来的乐趣;再如‘迁徙中的野牛群’这个主题,其实只需做一只牛的版就行了,但在印的过程中,孩子必须考虑前面的牛是什么样的,后面的牛是如何被遮挡的,远处的牛又是什么样的,这样,孩子们就从对形体的关注中解放出来,专心致志于前后关系、疏密关系,这也是版画的乐趣之一;还有自然界、生活中可以找到无数能够拓印的东西,像一片树叶,一个车轮,都可以压印出很新奇的效果,这些对孩子更多面地认知事物,更深入地看待创作,都有帮助。”
邹尚民还表示,引导孩子和家长欣赏木版画,是要费点功夫的。因为木版画要看刀法,看块面构成,看黑白对比,看点、线、面的排列,看整体画面给人的视觉冲击,已经抽离了像与不像那种直接简单的欣赏。“跳出了像与不像的局限,让孩子和家长尝试从稍微专业的角度欣赏艺术,解读画面,有助于提升审美的层次。”
版画欣赏
木刻版画看刀性
铜版画留意肌理
在版画欣赏上,王华祥也给出了非常专业的意见,并指出:毕加索留下了大量的版画创作,从中更可见其创造力的强悍。
王华祥说,版画有其超越画种的审美特质,这是艺术的共通点,在这个层面上,不能太强调其特殊性。但版画又确实有其非常个性化的特点,尤其在技术、材料上,始终保持着重要的审美特性。就木刻版画而言,要注意刀法、刀味、刀工,这有点像中国书画讲究笔墨,木刻版画要看刀性;铜版画创作有各种技法,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强酸对金属版进行腐蚀,发挥酸和铜版相克相生的关系来产生特定的审美效果,其肌理和痕迹是画不出来的。而且,铜版画要靠机器来压印,会产生浅浮雕效果,在光线下这种凹凸还有一种特别的物质感;而石版画虽然也通过碾压实现,却不会产生凹凸感,但其平面可以让人敏感到石材的颗粒。有的人不了解石版的版性,将其当作纸面来画,这样就很难呈现物性之美;了解石版版性的人,则会尽量发挥其特点,让作品产生有呼吸感的细腻效果。
王华祥还特别谈到,毕加索一生除了有惊人的绘画、雕塑作品外,同时留下了两千多幅版画作品。他在1930年9月至1936年6月间创作的“沃拉尔系列版画”,更被视为“二十世纪版画的巅峰之作”。这些作品曾于去年现身中国国家博物馆,展现了蚀刻法、压印法、刻刀法、干刻法、飞尘法等多种腐蚀铜版画的高超技法。“虽然毕加索成名主要因为他的《亚威农少女》等作品,但这其实是社会的一种商业性选择,并非学术定位,他的版画作品跟他的油画创作,风格是一致的,而且呈现出更加丰富的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