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纽约的Photo-Eye Magazine 都会评选一次年度摄影作品集,2012年入围的中国摄影集,除了徐勇[微博]代表性的《The Face》之外,还有一本就是林志鹏的《编号223》。Photo-Eye对林志鹏评语是,“Lin Zhipeng is able to produce daily live fashion shots with a raw sexual edge in a perfect edit. In this multiple-book-publication he proves again to be China's most interesting fashion photographer at the moment。”(林志鹏能够在拍摄日常生活时尚作品时用其完美的手段来维持主题事物的原始性维度。在图书出版泛滥的当下,他再一次印证自己是中国目前最有趣的时尚摄影师。)编号223原是一个代号,来自王家卫电影《重庆森林》里那个用罐头生产日期来衡量爱情赏味期限的失恋警察——编号223,林志鹏是用摄影来丈量自己生活空间的独立摄影师,他是编号223,他是林志鹏。
《编号223》记录了林志鹏8年里的创作,这8年来大多时候他对摄影都持平常心,摄影就像是他的生活一部分。不过几年前拍摄的照片,几年后再来看,照片里面涉及到的人与事,因为时间又多多少少发生了变化,衰老、分离、缺失、或者干脆只能是记忆里不再回来的一部分,看到这些变化会有不同的感受,是欣喜或者悲伤,都是有着223印记的“生活化”。
而这“生活化”是他的作品给人最大的感受,夹杂着青春荷尔蒙,通过瓶装水、底裤、口红、手指、衬衣、发梢、水果、蕾丝或者仅是一个画着烟熏的撩拨眼神,这些不大相干的具象或是抽象事物的集合链接,使我们透过这本集子窥探到他对这份荷尔蒙的追求在8年里的进化和蜕变。在这个8年的过程中不断地产生微妙的变化。他始终认为,“我的生活就是我的作品”,8年前还是男孩的他处于极其旺盛的青春期,对摄影的观念更多在追求视觉、刺激以及青春期的人必有的那种躁动,“我认为我肯定也会随着年纪的增长”,用自己的手和相机慢慢地消磨掉那种躁动,慢慢地呈现平静,到了更老的时候甚至开始平庸和无趣,那并不要紧,这是一个人生的过程,“我并不企图通过摄影达到什么野心,顺其自然是我的创作心态。”
223喜欢自然的snapshot,这本集子里的多数作品都是即兴和随意的拍摄,从不刻意布置,所以很少要做准备。而对于自己的创作灵感,在他看来并不是某个时刻突然迸发的那种,“我的灵感应该潜藏在漫长细碎的生活里面,我旅行、看电影、看杂志、观察人和事,都有可能潜移默化成为我随时拍照的灵感。”或许对他而言,灵感更多时候是一种潜意识行为,而非处心积虑的构想。
杉本博司说自己拍摄《剧院》系列时,“黑暗中电影院里角角落落的细节因长时间曝光而被时间镂刻得棱角分明”。不相干的细节照样可以构建一个棱角分明的空间。223是一个细节控,这些细节,可能是超常规的细节,或者只是肢体语言的细节,也有可能仅仅是生活当中最容易被忽略的细节,这个细节体现在《编号223》封口的黑色胶布,一种被绑架封嘴的触觉体验以及情绪的传递。就像是223喜欢的德国摄影师Wolfgang Tillmans,“能将常人不在意的细节拍出作品感,将寻常事物拍出超现实。”拍摄人物的时候,他很在意人物从头到脚任何一个部位所能发散出来的情绪,也就是说,除了脸部能有情绪,手指、脖子、腰线、发根、耳朵等等都会是带有特殊情绪的。或许这些细节的偏执,使得他对拍摄对象的偏好会是那些,“好看的人,奇异的人,偏执的人,怪趣味的人,情绪化的人。”
他经常会被有故事的人所触动,无论这个人是他身边的,还是电影中的,抑或只是听说的素未谋面的人,只要这些人有着一些他未曾经历过的故事,就会很容易打动他。在他看来,自己的作品最大的特质就是“很223”。而且完全不在意他人对自己创作的看法,“我不是为了别人(不是为了获得认同也不是为了无聊噱头)而拍照”。
在这8年后的今天,编号223开始尝试用视频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过往,这样的创作方式也是为了作品多创造一种媒材(更多的应该是想练习和学习)。即便223坦言自己,“在影像视频方面没什么计划,希望有能力可以多做一些创作练习。”可今后我们看到的《编号223》或许会是一部电影的名字,而林志鹏则是导演,这都不得而知。
文/陈鸿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