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于丽爽 通讯员 周宝平 张蕊
近日,延庆县档案馆征集到16张珍贵的照片档案,其中有4张,反映的是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延庆时的情况。其中两张的主角是毛泽东主席,而另外两张是邓小平、朱德、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官厅水库建设工地上的合影。
这些照片的捐赠者,是曾经在毛主席身边工作12年、负责为毛主席拍照的女摄影师侯波的家人。除了与延庆有关的这4张照片,其它12张照片,有的是侯波的工作照,有的是侯波和毛主席的合影。这些照片大部分都没有公开发表过。
凝视着照片中的场景和人物,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难忘的年代。
小站小憩
在这张“毛泽东在青龙桥火车站”的照片中,毛泽东坐在铁轨下的枕木上,侧着身,正面带笑容,和坐在对面的人聊着什么。他的右手手指夹着烟,胳膊支撑在蜷起来的右腿上,左手放在伸展开的左腿膝盖上。他的右脚边,放着一根长木棍,身后紧挨着的枕木上,有一个白色的大茶缸。身后,是一些神态放松的工作人员。
这张照片背后,有怎样的故事?记者辗转找到了位于延庆县八达岭镇的青龙桥火车站站长杨存信。
“2007年的时候,首都博物馆[微博]要在青龙桥火车站办一个馆外的展览。当时,詹天佑纪念馆的人告诉我,说有这么一张照片,反映的是毛主席在青龙桥火车站,是长期给毛主席拍摄照片的侯波老师拍的,如果能找到这张照片在这次展览上展出,效果会非常好。能不能让首都博物馆帮忙协调,找到这张照片。”杨存信向记者娓娓道来。
首都博物馆听到消息后,也非常感兴趣,就去联系侯波老人。可惜的是,当时,侯波已经把这张照片的版权,交给了昌平档案馆!“侯波老师当时可能不了解情况,以为青龙桥火车站归昌平管。”杨存信说。首都博物馆又找到昌平档案馆,可反馈的信息说,除非本人同意,否则档案馆不能把照片外借。
首都博物馆又找到侯波的家人,解释说,照片不用于商业目的,只是进行公益性的展览。最终,侯波的家人同意,冲洗了两张照片,一张送给了首都博物馆,一张留在了青龙桥火车站。
在青龙桥火车站的老贵宾室的墙上,有一张一尺见方的老照片,就是这张“毛泽东在青龙桥火车站”。
那么当时毛泽东为什么会出现在青龙桥呢?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主席经常乘坐专列,到全国各地视察工作,了解最基层的情况。在铁路沿线,他经常随时停车,和地方干部现场办公,有时也停车休息。”杨存信说,这张照片的拍摄地点,用他们专业的话说叫“站外区间”,不是在车站里。
根据杨存信的介绍,记者找到了纪录片《走近毛泽东》,片中提到,新中国成立之初,住进中南海的毛泽东十分不习惯,他说,“我在北京呆久了,脑袋里就是空的,一出去,里面就有东西了。”当年,毛泽东经常乘坐专列外出考察,一走就是几个月。
麻烦的是,考察过程中,毛泽东经常被群众认出来。考虑到安全问题,警卫人员要求毛泽东视察时要戴上口罩,停车休息时,也尽量避开人多的地方。正因为如此,才有了这张照片。
“据介绍,坐在毛主席对面的三个人,最远的那位,是原国民党起义上将、时任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席的程潜,中间这位是杨尚昆同志,最前面这位,名字叫孙勇,开始我们分析可能是一位地方官员,不过后来有参观者向我们介绍,他好像是中央警卫团的一个负责人。”杨存信介绍说。照片上,站在毛主席周围轨道上、身穿深色制服、头戴帽子的,大部分应该是警卫人员。从他们放松的表情可以看出,当时一行人应该正在休息。
这张照片中,还有两个人特别值得一提。
一位,是站在毛主席身后那位漂亮的姑娘,她就是毛岸英的妻子刘思齐。拍摄这张照片时,毛岸英已经牺牲在朝鲜战场上。另一位,是照片正中梳分头的男青年,他就是摄影师侯波的丈夫、长年为毛主席拍照的摄影师徐肖冰。
同时征集到的另外一张毛主席在青龙桥火车站的照片,画面中,沿着铁轨远远走来一群人。画面右侧,一个身穿浅色衣服的高个子,手拄一根长棍,意气风发地走在人群前面。这正是毛主席。这张照片,拍摄时间应该在前,记录的是一行人刚下火车时的情景。可以想象,当时,作为摄影师的侯波先下车,跑在了前面,抓拍到这一瞬间。
这两张照片拍摄的地点,今天还能否找到?
“当时的山很秃,看着什么都没长。今天,整个铁路沿线绿化的都非常好,已经看不到秃的地方了。再想对照着照片找这个地方,已经找不到了。”杨存信说。
在延庆县档案馆,记者查阅了延庆县志。据记载,“1954年4月12日,毛泽东主席视察官厅水库,返京时在青龙桥火车站停留,并瞻仰詹天佑像。”这两张照片,应该就是那时的影像记录吧!
题词官厅
此次征集到的另外两张照片,画面中虽然没有毛泽东,但根据延庆县志记载,那一年,毛泽东的确亲自到过官厅水库。而且,在此前延庆县档案馆征集到的画册中,就有一张毛主席在延庆的照片,拍摄于那次视察。而照片的拍摄者,正是侯波。因此,这四张照片很可能拍摄于同一天。
官厅水库,是新中国建设的第一座人工湖。而它的修建,是为了治理永定河水患。据史料记载,永定河历史上被称为“小黄河”,发源于内蒙古、山西境内,由于含沙量大、河道多变,经常发生水患,两岸人民世代受害。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召开了各解放区水利联席会,决定要根治永定河,在上游修建官厅水库。1952年1月,官厅水库建设正式开工;1953年6月29日,官厅水库拦洪工程完成,在汛期实现了拦洪作用。参加水库建设的4万多工人写信向毛主席报喜。毛泽东十分高兴,决定实地视察。
这张“毛泽东在官厅水库视察”的照片是一张近景照片,画面正中,毛主席拄着长木棍,穿着宽大的浅色中山装,微微驼着背,目光望向前方。
1954年,延庆还没有划归到北京,而是隶属于察哈尔省张家口地区。在张家口市总工会的网站上,记者找到了与这张照片相关的历史记载。在“工运史志”的“史海撷英”栏目中,一篇《毛泽东视察官厅水库纪实》中有如下描写:
“一九五四年四月十二日,官厅水库大坝主体工程刚刚完工,毛泽东即亲临工地视察来了!
上午9点钟,毛泽东乘坐的专用列车,徐徐开进了拦河坝临时乘降所。官厅水库工程局局长郝志斋,代表全体水库建设者,走上前去迎接毛主席……毛主席亲切握着他的手,询问他的姓名,又问他:‘你会筑水坝吗?’郝局长如实地回答说过去没筑过。毛泽东对他说,‘咱们都一样,都不会筑,不过筑一两个就会了。’……
初春季节,风和日丽。毛泽东红光满面、精神矍铄,不顾乘车的疲劳,大步向工地走去。……(毛泽东)不时询问一些情况,提出一些问题,嘱咐一些相关事项……(毛泽东)颇有兴致地健步登上拦河大坝,从近300米长的大坝西头一直走到东头,详细地查看了溢洪道工程的施工现场,又认真地询问了水库的设计、施工和即将运用等情况……”
1954年,当时已经60多岁的毛泽东,水没喝,饭没吃,一连在工地上视察了5个多小时。直到下午2点左右,才向大家挥手告别。
据记载,1954年5月底,官厅水库整体完工,喜报送给毛泽东时,他欣然提笔,写下“庆祝官厅水库工程胜利完成”的贺词。在庆祝大会上,当水利部部长傅作义把绣着毛主席题词的锦旗展现在水库建设者面前时,整个会场一片沸腾。
50多年过去了,延庆人没有忘记毛主席对官厅水库的关心和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在延庆档案馆的展厅里,毛主席照片前,总有参观的群众流连忘返,特别是参与水库修建的建设者们,当年工地上的“壮劳力”,如今已经是耄耋老人,他们不时向身旁的年轻人讲述当年的人和事。
链接
捐出来,发挥最大价值
向延庆县档案馆捐赠照片的,是作者侯波的儿子和儿媳。
采访中,侯波老人的儿媳朱清宇介绍,去年12月25日,他们在《北京青年报》上看到一篇文章《老照片记录毛主席视察官厅水库》,“这两年,我们正在整理老人手里留存的一些照片,发现文章中提到的照片,只是这组照片中的一张,我们家还有其它两张。我们希望这些照片都能归到专业机构去,得到利用,发挥它最大的价值,所以决定捐赠出来。”朱清宇说,他们又从老人举办历次展览留存下来的照片小样中,挑选出了跟延庆有关的毛主席在青龙桥火车站的照片,一并捐赠。随后,他们主动跟延庆县档案馆联系,近日,档案馆工作人员登门拜访,将珍贵照片收入馆藏。
红色摄影家夫妇
据了解,侯波老人生于1924年,14岁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安吴青训班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她被调到中南海工作,负责用手中的相机,记录毛主席的工作和生活,一干就是12年。毛主席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都出自侯波之手,包括畅游长江、在开国大典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重回韶山等。目前,侯波老人的子女正在对这些照片进行扫描、归类。
而侯波的丈夫徐肖冰,同样是一位著名的摄影师。他1937年参加八路军。延安抗大学习期间,拍摄了毛主席给抗大学员讲课的珍贵镜头。先后参与了《延安与八路军》、《抗美援朝》、《开国大典》等多部重要纪录电影的摄影或编导工作;同时在摄影创作上成就斐然。
徐肖冰已于2009年去世,享年93岁。而今年89岁的侯波老人,因病长期住院。“二位老人都是生病以后才和我们生活在一起,这时他们的语言表达已经不是很好了,所以除了那些已经公开发表、很有名的作品外,其他很多照片背后的故事,我们都没有机会知道了,非常遗憾。”朱清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