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5月14日,伦敦苏富比的一场名为“旅行、地图及自然历史”的拍卖会上,两组以中国为主题的原版老照片,引人瞩目。最终,两组照片被国内著名影像收藏者薛蛮子拍得。
两组影像作品中,第185号拍品由著名摄影师菲力斯·比托(Felice Beato)于1860年拍摄,包括历史上第一幅北京全景图的原版。另一组202号拍品,是约翰·汤姆森(John Thomson)1871年在汕头、厦门和台湾拍摄的71张照片。最终,这两组老照片,成交价分别为21.85万英镑(含买家佣金,约合人民币210万人民币)和13.45万英镑(含买家佣金,约合人民币126万元),都高于估价。
老照片: 最形象的历史
对摄影技术,他并不精通,“平时连拿手机自拍在微博上晒晒都不会”。但对于收藏影像,他有自己的偏好。按他的话说,老照片在记录历史、传播历史时“最直接、最形象、最容易普及”。
这一次,薛蛮子拍下了18张菲利斯·比托照片。比托是世界上最早一批进入东亚进行拍摄的摄影师,也是最早的战地记者之一。1860年,他首先抵达香港,然后跟随着英法联军入侵的脚步,用相机记录这场战争,记录当时的中国。本次拍卖的18张影像中,就包括了大沽炮台、天津北塘、通州八里桥、北海、天坛、雍和宫正门、紫禁城和颐和园等。
比托记录了历史,并将他沿途拍的照片出售给了那些参加了炮击大沽、攻入北京、劫掠皇家园林的英法士兵。此次被拍卖的这18张照片,就来自当年参战的英军中尉爱德华·科特尼。科特尼买下照片后,用笔标注出照片拍摄的时间、地点或人物姓名。
18张影像中,一张在午门上拍摄的北京城全景尤为珍贵。这是世界上第一张北京全景图,由6张图片拼接而成。据摄影师、影像收藏顾问曾璜介绍,比托是连拍高手,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拼接而成的这张北京全景图的原版,如今成为他技艺的最好佐证。此外,这组影像中的颐和园文昌君帝庙,在照片拍摄几天后,就被英法联军烧毁,这张图片也成为如今世上仅存的文昌君帝庙影像。
“这样的记录值得全世界保存”
对于这次拍卖,薛蛮子说,他并不希望把这样的文化收藏政治化。在他看来,这是一组独一无二的原版照片,是珍贵的历史记录,“这样的记录值得全世界来保存。”
薛蛮子告诉记者,他收藏的老照片已经有上万张,清末民初重大历史事件的图片几乎都涵盖,也包括很多中国各地的古城影像。在他看来,和书画、瓷器或玉器等收藏不同,老照片收藏“不需要了不起的专业知识”,因为它“无法伪造,不存在真伪”,但需要发现的眼光。“在这些照片中,我看到的是对民族历史的见证,是感动人心的东西。”
记录普通人生活留下最宝贵记忆
摄影技术的发明,赋予人类记录历史,记录生活的最直接工具。但薛蛮子觉得“中国人太注重整体,注重概念,却忽略了个体”,因此对普通人生活的记录十分贫乏。这种记录在当时主要由外国人来完成了。
19世纪的欧洲人,对遥远的中国知之甚少。据拍卖行网站的介绍,战地摄影师比托在回到伦敦后,随即把照片卖给了图片商,图片商此后开始批量印制。但图片商印制的照片与比托的原版照片相比,不仅质量差,而起缺失很多细节。据曾璜介绍,薛蛮子这次买到的算是国家博物馆级的藏品,是“国宝”。因为它们是1860年,即拍摄当年在北京洗印的。目前市面上或博物馆里的其他类似的照片,都是1862年以后的。
另外一组照片的拍摄者约翰·汤姆逊,是第一位纪实摄影家。据曾璜介绍,汤姆逊因为拍摄中国成名,也被称为“摄影界的马可·波罗”。他出版的图册《中国与中国人影响》成为外国人在19世纪了解中国最生动的资料。此次拍卖的71张照片中,可以看到那时的鼓浪屿,看到早期的台湾民居和普通人的生活。
薛蛮子自称是国内影像藏品最多的人。相对那些动辄数百万元一件的书画拍卖品,薛蛮子觉得能用300多万元买到这么多原版的珍贵照片,这买卖很划算。
薛蛮子最著名的身份是投资人。他觉得和投资相通,收藏老照片的关键是,要看得懂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哪些更值得收藏。“中国人应该珍视自己的影像,哪怕是家族的照片。父亲母亲的旧照,或者儿时戴着红领巾的照片,都是家庭最宝贵的回忆和遗产,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