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陈小铁,大多数人恐怕都不会知道,原来中国有这么多美轮美奂的教堂。
陈小铁清楚地记得自己拍摄的第一个教堂是哈尔滨的圣索菲亚大教堂。那是1999年8月,在广州上大学的陈小铁回到东北老家过暑假,三叔带他去哈尔滨中央大街吃饺子,顺便看看哈尔滨的老建筑。眼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就好像童话里的古堡一样可爱,陈小铁很奇怪中国为什么会有这么奇怪的建筑。回到学校以后,陈小铁就策划了一个选题—《中国教堂印象》。
这个选题一拍就是10多年,其间,陈小铁从学校毕业,之后进入杂志社工作,然后再辞去杂志社的工作,成为了一名独立摄影师,但对教堂的拍摄和研究却一直没有中断。
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是陈小铁拍摄的第一座教堂,位于哈尔滨中央大街东侧,也是远东最大的东正教堂,1932年落成,后经过一次修复,现为建筑博物馆。
苏州杨家桥天主堂,修建于乾隆年间,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教堂从空中鸟瞰,屋面呈十字形构架,但依然具有浓郁的苏州古典园林韵味。
香港圣玛嘉利大堂,是香港一座天主教教堂,修建于1923年,现被列为历史保护建筑。
哥特式建筑广州圣心大教堂的彩色玻璃窗户。最初,教堂600多平方米的彩色玻璃是特地从法国运来的,经历了战争破坏,剩下的不足原来的10%。现在见到的彩色玻璃是2006年大修时从菲律宾进口的。
香港圣母无原罪主教座堂是香港唯一的哥特式建筑物,简朴高雅。
中国最后的古堡教堂——山西晋城市泽州县大箕·圣母玫瑰堂,教堂修建在一块高台巨石之上,教堂、房舍浑然一体,雄壮的气势与山地本身的朴拙形成强烈反差。山西泽州县大箕古堡·圣母玫瑰堂的杨忠义神父,是一位睿智的老人。
河南开封总修院,其建筑外观为中国传统古典式青瓦大屋顶,门窗等为西方式样,曾经是一所专门培养天主教中国神职人员的特殊高级学校。
澳门主教座堂(又称圣母圣诞堂,澳门天主教最高管理机构所在地)的彩色玻璃。
最具中国民族特色的木结构教堂——大理天主教堂,白族的特色“白”与西方的拱窗紧密结合。
嘉兴圣母显灵堂是一座大型天主教堂遗址,教堂在“破四旧”中被毁坏,至今没有修复。陈小铁去拍照的那个清晨正好有一个老人在教堂废墟里练太极。这张也是陈小铁最喜欢的作品之一,充满了人情味。 文/陆彦图/陈小铁
艺术家简介
陈小铁,摄影师,出生于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教育系,现为市美术家协会会员,致力于中国教堂专题摄影研究。
陈小铁语录
■在中国的每一个教堂,几乎都能在欧洲找到它的母体或者参照对象。对于源头的好奇心,使我非常想去欧洲看一看古老的教堂。
■很多人都以为中国只有亭台楼阁之类的东方古典式建筑。其实,中国建筑还有另外的一面,教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中国的教堂是一部活的中国近代史。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昨日的教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侵袭,今日的教堂已演变成了中国近代建筑文化的珍贵遗产。教堂建筑作为中国近代历史时期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中国的教堂还具有地域性的特点,越靠近沿海地区,越接近纯欧式的建筑样式;越接近内陆,教堂风格越传统。《上海圣依纳爵堂》和《大理古城圣三堂》是我的作品当中对比最为强烈的两幅,前者是典型的哥特式双尖顶风格的砖石结构建筑,后者则是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木结构教堂。因为上海是很早就对外开放的城市,中外交流频密,对欧式建筑自然也容易接受。而在较为闭塞的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教堂要想被当地人接受,只能融入本土风格,这种“本土化”特征在国内众多教堂建筑中都有所体现。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