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摄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事物,它们深沉、安静而柔和。它们暗示着那里面有些东西,超越了所拍摄的事物。保罗·卡普尼格罗(Paul Caponigro)个展“自在之物的灵光”作为新一年第一个重要的展览于1月18日在北京泰吉轩画廊展出。保罗1935年生于美国波士顿。西方摄影史学家认为,保罗是摄影史老派“直接摄影”的最后一人。当保罗在乔治·伊斯曼(George Eastman)柯达博物馆举办“智者的静默——保罗·卡普尼格罗摄影回顾展”的时候,一篇名为《从史蒂格利茨到卡普尼格罗:美国摄影传统》的文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卡普尼格罗的艺术地位给予了极具总结性的定义,同时这篇文章也标志着老派“直接摄影”这一艺术流派的完整呈现。
20世纪初以来,最初由阿尔弗雷德·史蒂格利茨(Alfred Stieglitz)所倡导的摄影分离派标志着摄影向绘画的告别,史蒂格利茨认为一门艺术如果仅仅是依靠模仿,相似于另一门艺术,则永远无法独立成长起来。而摄影术自1839年诞生以来的半个多世纪显然始终处于这样一个情况。早期的摄影师想尽办法利用模糊焦距、刮擦底片等方式去模仿绘画的朦胧感、笔触感。当然这样的发展主要还是归结于人们对摄影用途的最初定义。摄影起源于法国,却在漂洋过海传到美国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主要归结于美国新兴欧洲移民罗切斯特中产阶级对于欧洲传统个人肖像绘画的需求,摄影恰恰在此时充当了便捷快速获得肖像绘画的角色。这种方式在史蒂格利茨看来,将其归结于画意派摄影。画意摄影对于摄影艺术本身而言显然不是间接的,通过模仿一门艺术而无法直接表达摄影艺术本身的魅力,如此下去对于摄影艺术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阻碍。摄影艺术的追求过程中逐渐清晰地认识到摄影只有通过凸显自身独一无二的特点,才能彻底和其他艺术区别开来。而这独一无二的特点就是摄影所能描绘的极其清晰的影像、完美的过渡和丰富的细节与质感。也证是明确了这一目标后,在史蒂格利茨的支持下,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爱德华·韦斯顿(Edward Weston)、保罗·斯特兰德(Paul Strand)、依莫金·坎宁安(Imogen Cunningham)等人在西海岸创立了摄影史上最为著名的团体组织,F64小组。以相机上的一个极小光圈命名,表达对于上述摄影独一无二特点的追求。而这一流派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直接摄影”。
1953年,保罗第一次见到亚当斯的时候,就深深的被其作品所吸引。机缘巧合之下,1954年在摄影大师米诺·怀特(Minor White)即将前往柯达摄影博物馆就任的欢送会上,保罗见到了亚当斯、坎宁安、多箩茜·朗格(Dorothea Lange)等当时美国最顶尖的摄影大师,就此,他正式踏入了纯影派这一艺术发展方向。当时,他年仅19岁。
1955年至1957年间,保罗在美国纽约西部的罗切斯特跟随怀特开始了他了摄影艺术与摄影哲学方面的研究。罗切斯特是世界上馆藏最为丰富的柯达摄影博物馆的所在地,依托摄影史学家博蒙特·纽霍尔(Beaumont Newhall)为其建立的丰富馆藏,使得保罗在摄影艺术上有着飞速的发展。1958年柯达摄影博物馆为其举办了他第一个摄影展,当时他23岁。
保罗对自己的摄影艺术发展深感幸运,谈及他的摄影学习经历时,他说:“是啊!我甚至都不用通过大学或中学的课程学习摄影,我直接就找到大师们去学习。我和西海岸所有最棒的摄影师会面了,这就是我的摄影教育”。的确,在诸多摄影大师的言传身教下,保罗汲取了众位前辈摄影大师艺术思想的精髓,并将这些艺术思想提炼、发扬,使其融会到自己所要表达的艺术中去。
对于自己作品的内涵,保罗是这样阐释的:我更倾向于去寻找我所见的事物中“背后”的东西。我看到树、我看到河、我看到……我觉得在它们的“背后”或者说在它们“内部”是有“灵性”的,它们存在于眼睛所看不见的部分。所以我开始尝试去拍下它——琢磨如何去呈现这些事物的“灵性”,这是个难题。因为,摄影这种方式是非常“现实的”、非常“具体化的”,所以我需要找到一个方法,这就是我选择拍摄黑白照片的原因:黑白照片更为抽象,而彩色照片会使人和现实事物的距离太近。黑白摄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事物,它们深沉、安静而柔和。它们暗示着那里面有些东西,超越了所拍摄的事物,是这些东西使我的作品和西海岸那些摄影师的作品有所不同。你知道,亚当斯的风景摄影是多么优美。但是,我需要的更多,我需要探索事物的“灵性”。我花了一些时间来寻求属于我自己的路,最终我在暗房中找到了我的路,我的暗房风格使我的照片拥有了一种“另外”的东西。人们看见我的照片会觉得,似乎有某种“更深远”的东西在里面,但是他们无法说出是什么,这是很难用语言描述的事物的“灵性”。
德国哲学家康德最早提出了“自在之物”这一观点,他认为“自在之物”指的是认识之外,但又绝对不可认识的存在之物。简而言之,就是本身存在,能被感受但难以言喻之物。摄影史学家评述史蒂格利茨对于摄影界最大的贡献就是将“自在之物”这一哲学思想融入到摄影之中。将摄影从单纯的机械复制区别开来,从被摄对象本身所入手,追求挖掘出被摄物本身所包含的“自在之物”。这点也正是许多摄影大师,尤其“直接摄影”这一流派的摄影大师所共同追求的。
保罗作品中拍摄的物体本身都是我们生活中日常所见的,而当作品最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的感官所接受到的远远超出被摄物体本身。亚当斯对于“直接摄影”有这样的定义“直接摄影与其说是一个试验过程,不如说是明澈的思考和情绪的产物。把摄影师的材料降低到一个明确的目的,而一直在摄影的创意中予以强调。”我们可以看出,保罗正是如此的“直接”,以最直接的方式透射出物体本身所蕴含的之外的灵感。所有的被摄体都是他思想创作和情绪表达的道具。
著名摄影的评论家本亚明用“灵光”一词将摄影艺术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审美境界,本亚明认为在当代艺术、尤其摄影作品中真正能够触动观者的,就是这些作品中所蕴含的“灵光”。这种“灵光”即是保罗照片的价值所在,这是能够将他的作品上升为艺术而非单纯的静物复制照片的关键所在,“灵光”也正是卡普尼格罗照片中所表达的“自在之物”。
艺术评论家艾略特说过:“传统不可能被继承下来,如果你想要保持传统,就必须通过辛勤的劳动来获得。”如果说史蒂格利茨对世界摄影艺术的最大贡献是找到了摄影的本质,将“直接摄影”也成为艺术摄影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支艺术流派;那么,保罗的伟大贡献就是通过他“辛勤的劳动”将这个概念有勇气用作品彻底地表现出来,并达到极致。我们透过他的照片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那种拍摄对象物体本身以外的,真实存在的一种感觉。这种灵性恰是他照片之中的“灵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