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影像 >> 影像艺术 >> 中国摄影对决定性瞬间的误读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影像 >> 影像艺术 >> 中国摄影对决定性瞬间的误读

中国摄影对决定性瞬间的误读

作者:佚名      影像艺术编辑:admin     

  林路   

  时间过得真快——2004年8月,途经欧洲的一个小镇,傍晚打开电视机,一个熟悉的身影在我眼前一闪,也让我心头一惊——法国著名摄影家亨利·卡蒂尔-布列松辞世:一个曾经对中国摄影影响巨大的摄影大师离去,“决定性瞬间”的经典论述却成为永恒。

  的确,卡蒂尔-布列松在1952年出版的《决定性的瞬间》(由画家马蒂斯为他设计封面)至今仍被视为一部摄影的经典之作。

  为纪念卡蒂尔-布列松去世10周年,在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今年从2月12日到6月9日,举办了亨利·卡蒂尔-布列松最为完整而且全新的作品回顾展,包括500多件摄影、素描、绘画、电影和文档作品。

  这一展览远远超越了以往我们对这位艺术家“决定性瞬间”的单一认识。在他去世后十年,数千件他留下的作品由基金会收集整理。通过对数量庞大的作品重新审视,展览将重新定义这位艺术家的创作生涯。观众将应邀进入卡蒂尔-布列松长达70年代创作之旅,从而确认这样一位属于现代主义关键人物在当代艺术史上的地位。

  自从摄影家去世之后,无数的回顾展蜂拥而至,试图证明他的“世纪之眼”这一主题。固然,他是一个优秀的新闻摄影记者,目击了20世纪一些最为重要的事件,然而“世纪之眼”的评价显然显得过于豪华也过于简单。卡蒂尔-布列松确实建立了一种类型的摄影流派,同时也受到周围各种各样的影响。甚至于“决定性瞬间”的简单重复宣传,也会让人感到厌烦。所以这个展览不想进入这样的俗套。相反,展览能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我们可以感受这位大师级人物不同凡响的光芒。所以展览不仅对卡蒂尔-布列松的粉丝是一次新的冲击,对于不熟悉的人来说,也是一次极好的了解过程。

  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卡蒂尔-布列松进入中国摄影的视野,无数中国摄影师为之眼前一亮,“决定性的瞬间”由此成为中国街头摄影的不二法门。1980年代末,一位上海摄影家无意中拿到一本卡蒂尔-布列松的影集,如获至宝。他天天晚上揣摩,白天则骑着自行车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模仿拍摄,连相机也是一样的徕卡。结果,一年后,他推出了一个影响不小的展览,让人们看到了卡蒂尔-布列松幽灵般的身影出现在上海街头——窥一斑见全豹,可见卡蒂尔-布列松对中国的摄影影响之巨。然而,从那时开始,卡蒂尔-布列松就决定了会被中国摄影误读。理由很简单,那个时代的中国,不了解欧洲文化,更不了解欧洲摄影,只是从一些浮光碎影,暂时满足了视觉饥渴的欲望,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就如前面所说的那位摄影师,如今早就跳出了“决定性瞬间”的视觉形态,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恐怕就很能说明问题。

  其实对卡蒂尔-布列松的误读是全方位的,比如从一开始,来自西方的“传说”就是:卡蒂尔-布列松的拍摄一气呵成,从不剪裁。对于这一点,人们一直深信不疑。记得20世纪80年代在上海有一个卡蒂尔-布列松的摄影作品展,展出的照片的两边都是135胶片的齿孔,借此暗示观众,他的照片没有经过剪裁。然而错了!后来发现,那幅被人们反复引用的“跳跃水塘”的经典之作,恰恰是经过剪裁的画面。这一切起因于一本画册——卡蒂尔-布列松的《照相剪贴簿》。这本画册是由卡蒂尔-布列松基金会主席、也是卡蒂尔-布列松的夫人马琳·弗兰克(去年也已经去世)在大师去世后整理出版的。很久以前她就知道卡蒂尔-布列松有一本“剪贴簿”,曾经放在他母亲公寓的一个旧的皮箱中,找到后将其藏进了家中的书橱里,不想引起人们的注意。卡蒂尔-布列松一直无意中含糊不清地说起这是一本非常珍贵的照相簿,因此引起了她极大的兴趣。当这本剪贴簿的真实面目在大师去世后得以还原,让人们看到在1946年,也就是卡蒂尔-布列松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展出之前,他是如何理解“决定性瞬间”的。

  打开画册,我们不仅得以看到当年卡蒂尔-布列松的拍摄过程,同时还可以通过底片的排列,理解这位大师级人物在瞬间把握中的思考方式,这些详尽的资料足以写一篇详细的论文。然而最让我感到惊讶的是,有两幅并置的照片如同给了我重重的一击:这是我们都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那一个跨越水塘的经典瞬间,曾经被写进无数的摄影教科书,告诉人们卡蒂尔-布列松是如何通过他的快门完成最终的“致命一击”。然而两张对比的照片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我们一直以为以“决定性的瞬间”闻名世界的卡蒂尔-布列松并不是如传说中的从不剪裁照片,而是大幅度地对这张画面进行了“决定性的剪裁”。尽管画册的文字告诉我们,这是卡蒂尔-布列松唯一剪裁过的两幅作品之一——但是大师还是剪裁了,事实不容置疑。

  我突然发现,其实剪裁还是不剪裁,对于照片本身来说,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照片本身最终向观众传递出什么样的信息。比如,人们一直认为卡蒂尔-布列松是一位现实主义的抓拍大师,然而从本质上说,他却是一位具有超现实主义风格的摄影实践者。晚年的卡蒂尔-布列松也承认,他的作品也深受当时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前些年在芝加哥的一家博物馆看到一个展览,题为“亨利·卡蒂尔-布列松和巴黎的艺术和摄影”,将卡蒂尔-布列松的作品和他同时代的现代素描、绘画、版画等进行比较,更加凸显了这一时代的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力。今年在纪念这位大师去世十周年的巴黎展览中,更是将重点放在了“重新定义这位艺术家的创作生涯”,进一步说明不仅在中国,整个世界对这位大师级人物的尊重是远远不够的!

  在大师离去后的十年,我一直还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卡蒂尔-布列松究竟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摄影真实与否,根本上在于拍摄者对世界的态度、对被拍摄者的态度,被拍摄者对于世界的态度,以及日后观众对真实的要求和理解。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编码和解码的过程,远非我们简单的认识系统空间可以容纳的。但是至今在中国,一些权威依旧借助公众平台,通过不伦不类的冠名以国家级或国际级的摄影比赛,将一些表面上以“决定性瞬间”为符号的、主题单一、思想平庸的作品推上获奖的峰巅,通过简单化的符号编码,让无数不明就里的人学会了模仿、结果却放弃了对个性创造的真正追求。

  而且,优秀摄影家所有的努力,都希望在按下快门的那个瞬间,告诉你一种真实的存在,真的就像是生活中日常呈现的那样,就像是你回眸一瞥看到的。但是,摄影家实际上在指导你,什么才是你生活中的真实——摄影语言的本体特征,在这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隐形的力量——几乎让你无法察觉!从这一层意义上说,“真实”的隐喻已经上升到了“超现实”的层面,这也是当年卡蒂尔-布列松一直在苦苦探索,却在他去世后的十年,还未曾被更多的人所真正理解的层面。

  还需要多少时间,我们才能真正读懂“决定性的瞬间”?前提是,摄影不再被太多的政治观点、意识形态所束缚,摄影能够理直气壮地摆脱“主旋律”的诱惑、摆脱形而上学的说教……■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