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英 田立宪 余传棣
他是个普通的农科宣传员,拍出了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早年珍贵的影像;他是个热忱的文艺爱好者,数十年不舍的艺术追求,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摄影、书画作品,受到行业专家的肯定;他还时常拿起笔,为一些书画名家写书画评论文章。他叫朱世俊,一个年近古稀、用相机镜头和翰墨书香演绎出精彩人生的快乐老人。
在袁隆平手下干过活
1960年,朱世俊考入湖南省安江农业专科学校,师从袁隆平。毕业后分配到湖南省农业厅工作,一直从事农业声像宣传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拍摄大量的农业科普知识图片和农科战线众多的先进人物宣传图片。在他拍摄的作品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袁隆平的相关影像。
还在安江农业专科学校读书时,多才多艺、表现活跃的朱世俊便与该校老师袁隆平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参加工作后,袁隆平院士与科技人员、助手在一起工作的照片及他的生活照,朱世俊都拍了不少,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袁隆平颂》中就采用了他拍摄的大量图片。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就是袁隆平与国际水稻研究所库西博士在田间考察的照片,已被国内外各大报纸广泛采用。
说起这幅照片的来历,朱世俊回忆:那是1988年8月,国际水稻研究所库西博士一行,来湖南考察并与袁隆平探讨杂交水稻发展问题,时为省农业厅农业声像宣传员的朱世俊负责跟拍为期3天的考察工作。那天袁隆平冒着酷暑,站在水稻旁边向库西博士等人介绍杂交水稻的生长发展情况,为找到一个好角度,朱世俊连忙脱掉脚上的鞋袜走下水田迅速拍下了这一精彩瞬间,这幅作品名叫《交流——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与外国专家》,获得“湖南省第十二届摄影艺术展”二等奖。后来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是他怎么也料想不到的。
袁隆平曾对人说:“朱世俊是我喜欢的学生,他在安江农校读书时,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调皮,思维十分活跃,他勤学好问,爱好广泛,学业优秀,还有摄影、绘画和音乐方面的天赋。”因此朱世俊到省农业厅工作后,袁隆平外出参加科研、考察、讲学等活动时,总喜欢叫上他随行。朱世俊也得此机会拍摄了袁隆平众多的珍贵瞬间。
他拍摄的《安全使用农药》、《地膜育秧》等彩色科普幻灯片由北京幻灯制片厂出版发行,拍摄的《湖南油菜栽培技术》、《稻田蜘蛛》等系列图片被广泛推广采用。为推广蜘蛛治虫的研究成果,他曾数十次往返长沙至湘阴的现场,在稻田守候,不顾日晒雨淋,拍摄了大量蜘蛛治虫的系列照片,促进了该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接着地气拍作品
上世纪40年代,朱世俊出生于怀化洪江富有的商贾家庭。受家庭氛围的熏陶,朱世俊从小便学习书画、音乐。从事农业宣传工作后,他一面通过摄影推广“三农”题材,一面不断钻研艺术。为了追求自身在艺术上的进步,39岁那年他自费考入鲁迅美术学院,专修绘画和艺术摄影。
朱世俊将自己的摄影生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农业科普图片为主,主要以“三农”为题材,侧重农业技术推广。其中与袁隆平院士相关的照片就发表了上百幅。第二个阶段则主要侧重人文、艺术类创作。
在艺术创作方面,朱世俊认为情感在摄影艺术创作中是催化剂,能使创作思维在瞬间喷射出艺术创作的火花。他早期创作的一幅摄影作品《一家不圆万家圆》就是通过情感刺激迸发出强烈地创作冲动,感染了所有人。
1979年,发生对越自卫反击战,战争结束后,朱世俊有次去常德采访时,正遇上部队领导同当地政府处理烈士有关事宜,亲属与当事人都沉浸在悲痛中,场面触动了朱世俊,他便认真构思创作了这幅作品:一位满脸皱纹、饱经风霜的老妈妈抱着儿子牺牲时曾戴过的头盔,头盔中间有一个被敌人子弹打穿的弹洞,老母亲紧拥头盔,脸上露出无法言喻的痛苦表情。作品后来在全国国际和平年“生命·神圣·美”摄影艺术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作品在老山前线展出时,在部队官兵中引起极大的反响,许多解放军战士在照片下方签名留言,后该作品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收藏。
另一幅作品《百年等一回》也扣人心弦。作品反映的是香港回归前夜,维多利亚湾边摆满许多摄影脚架和有关摄影器材,等候拍摄辉煌一刻的场景。那天成千上万的摄影爱好者从四面八方赶到维多利亚湾要拍下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朱世俊也不例外。由于人多而找不到摆放机器的位置,朱世俊不免有些遗憾,但是眼前的一幕让他灵感迸发:密密麻麻的摄像机和照相机排列成行,众多摄影人举着伞围坐在地上等待。他忽然发现这种期待的场面很感人,他立马按下快门,创作了这幅《百年等一回》的摄影作品。
因有着真挚的情感和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他创作的艺术类摄影作品佳作纷呈,多次参加全国影展并连连获奖。他还加入了中国摄影家协会,曾担任湖南省摄影家协会理事、现任湖南省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放不下镜头的快乐老人
走进朱世俊家中,你就会被满室书香翰墨的韵味所打动。书房里高大的书架上满满地排列着众多书籍,旁边的书案上摆着笔墨纸砚,还堆放着他新创作的厚厚一叠画稿,有的还墨迹未干,墙上则挂满了他新近创作的作品。朱老师告诉记者,退休后他除了摄影外,还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绘画上。
仔细品读朱老师的画,发现他的绘画艺术也颇有一番韵致。他的山水画笔墨浓重、沧桑,给人一种或雄浑、高旷,或悠远甚而透着些许冷峻的意境。他的花鸟画与山水画又有所不同,要多些清新、亲近的小家碧玉似的韵致,牵牛花红得跳跃、睡莲黄嫩得娇艳、荷花艳得清纯。朱老师对记者说,著名画家陈白一先生曾对他的画表示肯定,说他只要坚持画下去,一定能有收获。朱老师说,过去由于工作原因,画画一直未能潜心钻研,退休后的大部分时间主要用来研习国画,希望自己在国画上也有所小成就。
事实上,勤奋的朱世俊退休后还身兼数职,他在湖南省老干部大学、湖南大众传媒学院、湖南商学院、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等多所高校和机构任客座教授,讲授摄影、美术课程,他渊博的知识、纯熟的授课技巧受到各年龄阶段学生的一致好评。他执教25年来成绩斐然,不仅培养了数千名学生,使不少学生加入了湖南省摄影家协会和湖南省老摄影家协会,还编撰出版了《摄影基础教程》、《数码照相机小词典》、《摄影艺术创作与作品赏析》、《太极图腾的变动原理与摄影艺术创作》等教材和专著。
光阴荏苒,弹指一挥间,朱世俊已从当年的毛头小伙子成为年近古稀的老人,近50年岁月不曾移易他对艺术的痴心。旁人告诉记者,朱老师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务实能干,他出色的工作得到了历任领导、学者和专家的肯定,袁隆平、陈白一、欧阳克谦等学者、艺术家都与他私交甚好。工作期间他虽然多次面对上调到更高职位的机会,但他为了有更多的时间钻研所热爱的艺术,他都放弃了名利,始终坚守着平凡的岗位。
我们在他早年的笔记本上,看到了他于1978年7月26日工整地写下的一段文字:知识在于勤奋,成就在于从点滴积累,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的事业。
面对现在的成绩和各方的赞誉,朱老师谦虚地表示,我只是一个快乐的老人,希望通过艺术把美好的东西呈现给大家,让大家感受到快乐,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