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个由那日松策划,名为《时光-肖像》的摄影展,在艺术界引起不小的震动。近日,由他策划的另一个影像展,即将在映画廊举行,虽然两个展览主题不同,却在风格上,均体现为“抽象”形态摄影。因为于此,似乎打破了摄影界长久以来,被“具象摄影”垄断的单一局面,它以视觉的多元形式,为中国当代摄影,注入了极其宝贵的一笔。那日松,曾经长期在专业媒体,做图片编辑工作,熟知中国摄影界的整体水准和发展状况,这为他如今专注于中国摄影的挖掘、推广和宣传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同于其它摄影从业人员或摄影专业机构,他在摄影“艺术”及摄影“文化”的核心,明确的多了一份敏锐判断和独立思考的先决优势及能力。
“摄影”,进入中国近一百余年,与其它艺术略微不同的是,中国摄影与世界摄影史的起步、发展,几乎同步。当摄影逐渐成为“视觉艺术”形态及表现形式时,西方摄影已经在完成具象摄影的同一时期,即迅速的脱离了具象概念的“唯一”认知模式,或者说,已经开始将“摄影”,视为可以表达个体思想与观念的另类手段之一,并将它与视觉意识的体验和判别,归类到能够构成具象意识与抽象意识并存的逻辑体系中,如同“绘画”的演变过程一样,已彻底完成了摄影意识,最为纯粹的革命性转换。自十九世纪末至今,西方各类摄影流派,应运而生,层出不穷,他们不仅在具象摄影(包括写实主义、纪实主义、自然主义等)方面统领了世界,同时,在抽象摄影(抽象、纯粹主义等)环节,也始终独占鳌头。
中国所谓的“摄影体系”。迄今,依然停留在摄影意识形态的初级阶段,“纪实摄影”仍旧是摄影界的主流“派别”,此派别的“主导”异举,不仅长期傲慢的“视己为尊”,且极度无端的忽略了摄影可以作为多元视觉表达的诸多可能性。然而,在中国摄影家的群体里,不乏真正具有摄影视觉意识的开拓者,但他们往往被狭隘的“集体意识”,包括纪实摄影集体,执拗倔强的“个性”所淹没。
在一个既乏味又单调的当代摄影急需梳理的时间点,那日松以“微弱”的个体力量,悄然有效地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且开拓性的摒弃了摄影界长期以来被保守意识束缚的陋习,于摄影的“意识”倾向环节,采取了及时补救、更正的举措,他在摄影的宏观理解和认识层面,将“摄影的文化”和“摄影的艺术”,进行了准确大胆的实际应用,此举,一改摄影界以往平庸僵硬的局面,在摄影意识和摄影观念识别的重要切入关口,寻找到了当代摄影理念迫切需要转换的时机,首次以摄影文化的真正视角,进行了颠覆性的调理,其中,颇为客观地以摄影意识的基本规则为要点,确认摄影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甚至,可以任意表达人的思想和文化走向为依据,开启了当代摄影异乎寻常的一幕,这无疑为当代摄影及“当代摄影的艺术”,注释了绚烂的韵彩。
由那日松直接参与、策划、推介的摄影家中,不仅具有像吕楠,任曙林那样杰出的“纪实”摄影家,也具有像林然那样蕴含东方哲学思考的“超现实”摄影大家,更具有像陈亚强,秦玉海这样折射“抽象”意识形态的摄影艺术家,同时,他也在选择和推行的过程中,依照视觉艺术的规则,如实的进行了极具说服力的论证性实践说明。
中国摄影界,长期以来,始终缺少能够将“摄影”,视为可以塑造多元意识的完整体系,更加缺少愿为“摄影语言体系”寻找不同异彩的先锋开拓者,然而在那日松的身上,竟然意外地看到了中国影像土壤,不曾有的气息,他以独特的视角,乃至敢于直接面对和勇于触摸的“精神”作为,焕然赢得了宝贵的时机,这无疑使“视觉的摄影意识”,迅即,成为新的起点,也使中国摄影,从被动膜拜(西方摄影)的尴尬历史深层,自觉脱离,并开始,欣然接近原本始终存在的“视觉意识”,以及确切存在的“视觉文化”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