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纳狄/文
今年秋季拍卖里,华辰拍卖最擅长的影像专场比2014春拍收获的1452万元低了近1000万元,成交率低于50%,打破了连续增长数年的上升趋势。华辰影像部经理李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道:“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因为两个最大的藏家没有参与竞拍,更大的原因是影像市场仍处于培育阶段,不成熟的藏家在竞拍之时往往不够理性,出现跟风现象,因此一旦拍品拍者少,这件作品便避免不了无人问津。”
李欣是国内影像拍卖的先行者,在十几年前她就开辟了这个专场,此后嘉德等拍卖行才跟随设立专场,2008年经济危机时别家拍卖行取消影像专场,华辰却坚持了下来,并在之后的几年里通过周璇等名人老照片、红色题材肖像、圆明园等古迹影像、表现甲午海战到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在中国的“影像的占领”等数个专场收获了很好的成交记录。即便从2006年至今已经做了十多年的市场培育,今年依然出现了两个大藏家离场就令跟风竞拍者无风可跟的情况,听起来有些让人灰心,但是同西方曾经历过的三十多年的铺垫相比,从有拍卖公司的1993年到首个影像专场的2006年,国内影像收藏走得并不慢。
用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去收藏一张照片,在“右键另存为”的数码时代和暗房里的手动冲印时代,都是令许多人不能理解的事。收藏影像有多大的意义,这项普及工作一直在进行,人们虽然能够意识到一旦摄影作品被冠以艺术品的名头,自然是不能以日常价格衡量的这个道理,但是真正到了作品面前,看到相框里是一张照片时,大多数人还是认为不值得,他们会认为同样的主题和内容,如果是油画就比较容易接受,毕竟是“手工”的,而摄影,快门按下只需一秒,拿着优盘拷下来立马可以洗出一百张。这种不接受在中西方是一致的。
即便新闻里常常爆出安德烈斯·古斯基的作品又拍出了几百万的天价,至今在西方的收藏生态里,影像收藏也是极小的圈子行为,并且也经过了漫长的培育期才形成了现在的收藏体系。
上个世纪70年代,在各大博物馆举办摄影师作品的个展后,人们才意识到摄影的艺术含量,同时,1971年苏富比在伦敦举行的首场摄影作品专场拍卖会,确认了这一领域的市场价值。紧接着,各大拍卖行纷纷效仿,而苏富比也于1975年在纽约开辟了摄影作品拍卖专场。到了1984年,美国的保罗·盖蒂博物馆以2200万美元购入了总共1.8万张摄影作品,作为永久馆藏,同年,著名的摄影家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离世,这两件事让艺术品级的高端摄影作品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在荷兰举行的TEFAF上,纸品区域一直有来自德国的老牌摄影画廊参与,基肯是其中一位画廊主。1976年他创办画廊时,生于20世纪初的摄影师不少都还健在,他去他们的工作室一一拜访,收到不少重要作品。“我的收藏捂了30多年才有人问津。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即使是热爱摄影的美国人也不能接受摄影收藏,认为那不是真正的艺术。”1982年,基肯想把一套作品以800美金卖给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对方表示,不会以高于400美元购买一个不知名摄影师的作品。2011年,被大都会博物馆拒绝的那套作品在市场上的售价已达25万美元。“在欧洲有十几家老照片生意的古董商,主要客户在美国,范围很小,一百多人。在过去的五十年,摄影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重新认识和欣赏摄影的质量。”
基肯所坚信的也是国内许多从事影像收藏的人们所坚信的,数字证明了时间给予影像艺术在市场上的红利。在中国,与历史名人、事件、知名地标相关的作品受到了追捧,赫达·默里逊的北京风景影集、梅兰芳当年排练的瞬间、最早在上海开设照相馆的路易斯·李阁朗的上海立体系列……除此之外,一些年代不算太远的照片也在显示它们的价值,比如反映上世纪50年代初北京人生活的《东单早点铺》,正如基肯所说,当摄影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的价值应该比这项技术没有普及之前更大。
老照片只要品相完好,是原版或是较早的冲印版本,挖掘出它的历史意义后其价值不需过多解释,目前被国内忽视的是具有当代性的艺术创作型的摄影作品,这一部分照片的价值很难向公众和收藏者传达,这一点国外与香港市场走得更快一些。
在2011年香港苏富比的拍卖中,东南亚艺术家创作的以新媒体技术与传统摄影相结合的作品获得了初步的认可。比如印度尼西亚摄影师Angki PurBan-dono,用扫描照相术创作的《波普少女》拍出了8万港元,扫描照相术应用平板扫描仪制作出精度极高的图像,尽管这一技术会导致纵深效果和场域的缺位,但实现了大幅数字印刷,且能捕捉哪怕极小的细节,扫描照相术的呈现效果堪比微距镜头或大幅相机,但价格只是传统技术的一小部分。
这个专场的负责人莫锦川对记者谈起他理解的当代艺术中摄影作品的意义:“以当代艺术而言,艺术家大都凭借某个概念或意识形态,在画布上表现出来。摄影师利用摄影器材拍摄前,也是先形成一个图像于脑海中,因此概念驱动是创作中非常重要的。摄影艺术的发展与器材的技术发展密切相关,摄影作品呈现的印刷媒介从过去的纸张发展到布面,后来又延伸到铝板,这些新鲜的尝试效果不错,以至于收藏家开始用新的眼光来审视摄影作品。”
新的眼光一样来自于积累和研究,还是回到开头李欣的发言,跟风的收藏家是无论如何也获得不了这样的眼光,影像的收藏也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般简单,它需要藏家对摄影和冲印技术、历史史实和艺术观念有钻研,不然就算对着一张名人老照片,也会犯下错误。研究影像收藏多年的徐家宁回忆道,一个朋友以5万元拍下了溥仪和婉容的合影请他看,仔细观察后发现相纸的纹路不对,拆掉相框,果然发现相纸背面印着“Super Professional Color Paper”,乐凯相纸的广告语,旧作新洗,是张几十块钱的复制品。
(本文图片均由华辰拍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