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文玩 >> 文玩杂项 >> 宋金元砖雕杂剧人物带来的信息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文玩 >> 文玩杂项 >> 宋金元砖雕杂剧人物带来的信息

宋金元砖雕杂剧人物带来的信息

作者:佚名      文玩杂项编辑:admin     
图1 宋杂剧演员丁都赛雕像砖拓片bak 图1 宋杂剧演员丁都赛雕像砖拓片bak 图2 河南偃师宋墓杂剧砖雕拓片bak2 图2 河南偃师宋墓杂剧砖雕拓片bak2 图3 山西稷山苗圃金墓杂剧砖雕  山西稷山县博物馆藏 图3 山西稷山苗圃金墓杂剧砖雕 山西稷山县博物馆藏

  文/陕西 东方晰

  砖雕是我国民间一门独特的传统建筑雕刻艺术。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砖雕则是这-凝固音乐中最美妙、最动人、最充满意境与情感的旋律和乐章。砖雕是依附于建筑而生存的,而建筑又是因为有了砖雕的画龙点睛才呈现出它的千姿百态。砖雕工艺既是满足人的生存、生活需要,还表现出需要和审美的无限丰富性。我国的砖雕艺术源远流长,早在《左传》中就有关于在建筑中使用刻镂艺术的记载了。陕西扶风的西周晚期遗址曾出土过铺地的饰纹方砖,这说明周代已出现砖,并开始用砖铺地。

  河南偃师及晋南稷山、新绛、侯马等县市的文博单位珍藏有一些宋、金、元时代墓葬中出土的砖雕杂剧人物(见图1~12),它们带来了杂剧兴盛时期的诸多信息,是我们了解戏曲史的实物资料。

  据专家考证,我国戏曲的起源很早,在上古原始社会的歌舞中已经萌芽了。但它发育成长的过程却很长,经过汉、唐,直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形态。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形成的。庙会和瓦舍勾栏对戏曲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

  滑稽戏是从“优”发展而来的。优的出现很早,据历史记载,最早是出现在公元前774年西周幽王的宫廷。优是国王贵族的弄臣,专以讽刺调笑为职务。国王行事不当,不能直接批评,就利用优来进行调笑以达到讽刺的目的。当时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优即便说错了话也不算犯罪。叫做“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但优不只是说些俏皮话以博一笑,他还会模仿别人的言语行动,例如楚庄王时期的优孟就能装扮成已故的宰相孙叔敖,连楚王一下子也认不出来。

  秦汉以来,百戏(又名散乐)有一种集中表演的传统。汉代宫廷中的表演地在平乐观;北魏开始,把这种表演的场所改在寺庙里;隋炀帝将四方各国的“散乐”集中在洛阳,分为9部:燕乐,清商,西凉,扶南,高丽,龟兹,安国,疏勒,康国。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在皇宫端门外8里长的地方辟出一处场所,集中各种散乐,令百官和各国来朝贺的使臣随意观看。唐代的歌舞百戏表演场所,除宫廷演出外,也是设在长安几座大的寺庙里。到了北宋,商品经济发达,北宋都城东京(今开封)等地成为繁华的大商业都市。东京除相国寺为游观之地外,还有专为各种艺术表演而设的瓦舍。瓦舍是一个集合多种伎艺长年卖艺的地方。瓦舍的艺人以卖艺为职业,观众主要是市民,即手工业工人、商人,也有知识分子和官僚、贵族。瓦舍虽集合各种伎艺在一处,但分别在各自的勾栏棚里表演。所演出的伎艺范围很广,有小说、讲史、诸宫调、合生、武艺、杂技、各种傀儡戏、影戏、说笑话、猜谜语、舞蹈、滑稽表演、装神弄鬼,等等。

  宋杂剧是中国最早的戏曲形式,金院本与宋杂剧实同而名异。宋杂剧演出时先演一节“艳段”,艳段最早的形式就是一段小歌舞,也即是爨。因为爨是5个脚色都出场的,所以又叫做“五花爨弄”;然后再演正杂剧。正杂剧或是一段滑稽戏,或是一段大曲。有时最后还加演一段“杂扮”。这是一种小的玩笑段子,大都扮演没有进城见过世面的乡下人闹的笑话。元代杂剧是在前代戏曲艺术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戏剧样式。它的最初出现大致是在金末元初,其间它经历了从不完备到完备的发展过程。杂剧体制的完备、成熟并开始兴盛起来是在蒙古王朝称元以后。到了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年),杂剧的创作和演出进入鼎盛时期。

  以上我们了解了中国戏剧历史渊源后,以便认识墓葬出土的宋金元时期杂剧人物砖雕带来的信息。可以想象墓主生前肯定是“杂剧迷”,或者是“票友”,他们也可能留有遗嘱,让家人在墓壁上砌一出出杂剧砖雕图案,以备在另一个世界继续欣赏杂剧。

  图1,宋杂剧演员丁都赛雕像砖拓片,出土于河南偃师县的一座宋墓。雕砖长28厘米,宽8厘米,厚3厘米。砖质坚实,色呈青灰。磨光的一面浮雕了人物全身图像,四周无框,右上角浮雕长方形的印章式样,上刻楷书“丁都赛”三字。据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丁都赛是北宋政和、宣和年间(1111~1125年),在都城汴京(今开封)享有盛名的一位杂剧青年女演员。她是在民间瓦舍勾栏中演出的“露台弟子”。雕砖展示的是她演出时的形象。头部裹巾,上饰以花(高簇花枝),穿着当时流行的妇女服装,上身汉式,下身为契丹式的“钧敦服”,腰系帕带,背插团扇,双手抱拱作稽揖状,面部表情刻画传神,当系根据画师稿样,精心雕琢而成。在现有记录中国古代戏曲演员演出活动的文物中,这是一件时代最早的形象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图2,河南偃师县宋墓杂剧砖雕拓片,1958年4月于偃师县酒流沟水库西岸一宋墓中出土,墓葬北壁下半部嵌有6块雕像砖,其中3块雕有5个人物,是宋杂剧的演出图像。从右至左,其一,头戴幞头,身着圆领长袍,腰系带,手拿一幅立轴画,上身微俯,似在讲述剧情,当为末泥色;其二,头戴展脚幞头,身穿圆领大袖袍,左手执笏,右手握笏,正在倾听他人说话,当为装孤色;其三,头戴东坡巾,穿圆领长袍,前襟掖起,露出双膝,右手捧一物,左手指着戴展脚幞头的人,作对话状,当是引戏色;其四,头戴软巾,着长衫,敞胸露腹,腰系带,裹腿穿袜,左手托一鸟笼,当为副末色;其五,头戴软巾诨裹,着长衫,腰扎带,脚穿袜,口中含着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正在吹哨,当为副净色。《都城纪胜》中说:“杂剧中,末泥为长,每四人或五人为一场……末泥色主张,引戏色分付,副净角发乔,副末色打诨,又或添一人装孤。”据此记载,与雕像砖五个角色形象相印证,可以看出宋代杂剧艺术中的角色装扮及其演出的大致情况。

  图3,山西稷山县苗圃金墓杂剧砖雕,是一组由4人构成的反映金代早期杂剧演出的珍贵实物资料。1978年发现,原砌于稷山县苗圃1号墓南壁上,与戏台共存。这4个杂剧人物各用两块大砖雕成。人体高65~70厘米,是已发现的同类砖雕中个体最大的一组。4人并立,自左至右,第1人戴幞头(原有帽脚,已风化脱落,帽后留有插脚的空隙),穿抹领衬衣,圆领窄袖长衫,腰束带,下着裤,袖手而立;第2人头巾裹,穿长衫,腰束带,敞胸怀,脚穿尖头鞋,扎裤口,其右手下垂,袖长及膝,左手上举展指置左面颊下,头微低,吐舌露齿,喜笑颜开,似在侧耳细听,表情生动滑稽。第3人戴吏帽,穿抹领衬衣,圆领窄袖长衫,腰束带,前襟掖起,右手已残缺,左手伸出2指,面微右侧,似与右边一人说话。第4人戴直脚幞头(帽脚已脱落),穿抹领衬衣,圆领宽袖长袍,双手当胸置笏。这副杂剧砖雕中4个人物,其右起第1人为末泥,第2人为副末,第3人为副净,第4人为装孤。其中没有装旦。末泥、装孤分居两侧,副净、副末居中表演,一说一应,刻画传神,似为正杂剧,且副净滑稽幽默,其表演形式系以滑稽唱念为主。

图4 山西稷山化峪金墓杂剧砖雕 2号墓出土图4 山西稷山化峪金墓杂剧砖雕 2号墓出土 图5 山西稷山化峪金墓杂剧砖雕 3号墓出土图5 山西稷山化峪金墓杂剧砖雕 3号墓出土

  图4、5,山西稷山化峪金代墓杂剧砖雕,共两组,分别发现于稷山县化峪镇西苹果园2号及3号金代墓南壁。高浮雕,高30~35厘米。这两组杂剧砖雕均由5人组成,从人物装扮可以看出有末泥、副末、副净、装旦等角色。图4、图5的右边3人,十分相似。其最右1人皆戴直脚幞头,穿圆领宽袖长袍,双手执笏,系官员装扮,一般认为是末泥。右边第2人皆戴吏帽,穿圆领窄袖长衫,腰束带,足穿靴,装束为仆吏,一般谓之副末。图4的副末右手撩起前襟,内露长裤,左手执扇,外用布扎;图5的副末,吏帽后沿两侧较高,边刻锯齿状,双手持棍。两者相比,装束、动作与砌末运用略有不同。居中者头皆巾裹,两脚翘起形似皂角,穿衫束带,着鞋、赤肢而小腿戴套,一般认为是“副净”。其图5者为圆领长衫,身材矮小又系驼背,叉腿拱手,面貌较丑;图5者为斜领长袖短衫,满饰双钱纹图案,前襟下露衬衫,后襟长,饰网纹花边,腿套上下饰圆点纹花边,左腿直立,右腿微屈,双手插于袖中,面向左,作愁苦状。图4左起第1人,戴花脚幞头,穿圆领窄袖长衫,长裤,腰束带,头左倾下垂,左手置腰间,右手置胸前,手心向上,似在陈述表白。左起第2人,头巾裹,着圆领宽袖长衫,腰束带,头向左侧,左手置腰,右手抚胸,亦作诉说状。其右边3人似在静听左2人的讲述。图5左起第1人系妇女,梳高髻戴花饰,穿窄袖对襟长衫,内系双钱纹花裙曳地,衫襟袖口皆饰以菱形迭胜图案花纹,左手执扇,右手搭在左手上,面容丰润,神态自若,这是装旦无疑。左起第2人戴尖帽,内穿斜领长袖衬衣,外穿圆领长衫,腰束带,足着鞋,戴腿套,衣襟、袖口、腰带、腿套饰雷云纹或菱形、圆圈迭胜图案,衣着甚为华丽,其左手下垂,右手指着自己的眼睛,面向身旁的妇女,作说话状。这两组杂剧砖雕,表情都很生动,副净居中,地位突出,是以滑稽为主的表演体制。它们是12世纪中叶杂剧演出的珍贵实物资料。

图6 山西稷山马村金段氏墓群杂剧砖雕 2号墓出土图6 山西稷山马村金段氏墓群杂剧砖雕 2号墓出土 图7 山西稷山马村金段氏墓群杂剧砖雕 3号墓出土图7 山西稷山马村金段氏墓群杂剧砖雕 3号墓出土 图8 山西稷山马村金段氏墓群杂剧砖雕 4号墓出土图8 山西稷山马村金段氏墓群杂剧砖雕 4号墓出土

  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山西稷山马村金代段氏墓群杂剧砖雕,共有杂剧砖雕6组,发现于稷山县马村段氏墓葬群 1、2、3、4、5、8号6座仿木结构砖雕墓的南壁。分别于1973年、1979年出土。系北宋(1126)至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之间的遗物。图6左起:副净、装孤、副末、末泥。图8前排左起:副末、副净、装旦、末泥;后排乐床上五人伴奏,左起:大鼓、腰鼓、笛、拍板、筚篥。戏台系舞厅式。属于金代前期的墓葬。图9前排左起:末泥、副末、装孤、副净;后排乐床上四人伴奏,左起:袖手、拍板、筚篥、笛。戏台系舞亭式。图10左起:装孤、副末、副净、末泥、装旦。戏台系舞楼式。图11与图9,舞台高耸,形似亭,当即“舞亭”。图7与 图10的舞台,其下开门道,前后相通,形似钟鼓楼,或可谓之“舞楼”。 图8舞台台面较宽广,形似大厅,当为“舞厅”。

图9 山西稷山马村金段氏墓群杂剧砖雕 5号墓出土图9 山西稷山马村金段氏墓群杂剧砖雕 5号墓出土 图10 山西稷山马村金段氏墓群杂剧砖雕 8号墓出土图10 山西稷山马村金段氏墓群杂剧砖雕 8号墓出土

  除以上 5组外,最值得注意的是 图6出土的一组。共4人,其中第2、第4两人,都作官员装束:戴直脚幞头,穿圆领宽袖长袍,腰束带。二人在全神贯注交谈,手势各不相同;左一为仆人,手持长竿,下吊一灯笼,图上灯笼纱网可辨,看来是晚上在室外交谈;右二为右一的侍从,在身旁手执朴刀警卫,且聆听二人交谈内容。 图上人物装束均为宋代。可视为“某某夜访图”(某出杂剧的一个场景),夜间有朋友来访,随身带着侍卫,主人领着仆人掌灯门外迎接,并招呼请客人进入府中(从主人手势指示方向可见)。这4个演员有前有后,主次分明,表情互相呼应,构成一个完整的戏剧场面。这是在演正杂剧无疑。

图11 山西稷山金代段氏墓群1号墓舞台后壁上的乐队砖雕bak图11 山西稷山金代段氏墓群1号墓舞台后壁上的乐队砖雕bak 图12 山西侯马金代董氏墓戏台砖雕图12 山西侯马金代董氏墓戏台砖雕

  据1994年出版的《稷山县志》一书中记载和文物专家鉴定,段氏墓群出土的“段氏刻铭砖”的时代约为1230年前后,距今已有近800年历史。方砖不仅明确记载了马村砖雕金墓墓主生前曾是一位医生,而且还提出了“孝养家、食养生、戏养神”的“三善”文化,这对研究马村砖雕金墓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依据。同时也有力佐证,墓主是位杂剧“戏迷”。

  图12,山西侯马金代董氏墓戏台砖雕,1959年侯马市牛庄村出土的金代董明墓,以其精彩的砖雕戏俑闻名于世。董明墓砖雕戏俑,一组5件,均高约20厘米,现展出于山西博物院 “戏曲故乡”展厅。5个彩绘戏俑位于董明墓墓室北壁上部砖雕戏台上,戏台是一座五脊六兽单檐歇山顶式模型。五个人物并列一排,自左至右分别为装孤、副末、末泥、装旦和副净五个角色,正在戏台演出。戏曲的角色行当俱全。五个戏俑均经彩绘,色彩绚丽,形象生动,在侯马出土的几组戏俑中最具代表性。

  山西不愧是“中国戏曲的摇篮”。自汉代出现戏曲萌芽始,至北宋年间,山西各地活跃着诸如滑稽戏、影戏、歌舞戏、百戏、技艺戏等各种戏曲。到了元代,戏曲艺术日趋鼎盛,山西更成了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也正由于源远流长的传统戏曲风尚,山西的地方戏台遍布各地乡村。仅以元代戏台而论,现在全国仅存的6座元代戏台,都在山西晋南一带。如临汾魏村牛王庙戏台(1283),东羊村戏台(1345)翼城县武池村乔泽庙戏台、临汾东羊村戏台、稷山南阳村戏台、永济董村戏台、晋城泽州区冶底村岱庙戏台等等。据《元史太宗纪》、《山西通志》、《蒲州府志》记载,在当时的晋南一带,几乎村村都有戏台,足见元代山西的戏曲艺术是多么发达。

  元杂剧的角色名目很多,可以分为末、旦、净(包括丑)、杂四类,而以末、旦二色为主。元杂剧已是相当成熟的戏曲艺术,此后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正是由元杂剧奠定了基础。

  (注:曾参考《中国大百科全书》)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